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信》读后感_1600字

2019-09-27 15:12:48 读后感

《信》读后感1600字

就这样结束了...故事的结局不能用完美来定义,而对于直贵,又有谁能究其不幸?从刚志的犯罪起,就揭露出社会贫富差距之大,贫者拥有直面艰难苦恨的勇气,却缺乏海纳百川的胸怀,被逼上绝路时,受到出其不意的刺激时,人性狭隘阴暗的恶一触即发,这一瞬的冲动,不仅要用自己的一生偿还,还将惩罚延续到亲属身上,挥之不去。想起余秋雨先生说,对于中国古代统治者,百姓不是个体,而作为家族呈现,如同大树的某一枝条出现病败,要从树根治疗,大概这就是“株连九族”的来源,于是有了“连坐”这种酷刑。在日本社会这种现象同样存在,只是在所谓文明社会,精神上的折磨多于肉体上的摧残。对于罪犯家属,有“无恶意的闲人”传播闲言碎语,大部分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避而远之,直贵把剥夺自己音乐梦想、工作和恋人的原因都归结为“歧视”,但不公正待遇之外也有贵人相助,仓田给了他重拾学业的信心,梅村老师给予他高中阶段的资助和关怀,寺尾毫不吝啬赞美和忠诚,平野的隐喻帮助他做出“自己的”选择,由实子对他更是一心一意不离不弃...人并不坏,只是大多时候选择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尽量不伤害直贵,提供帮助的前提往往是自我至上,但这世上哪有两全其美一说。幸田等最初给了直贵友谊、希望和快乐,但为了音乐梦想不得不央求他退出;大胡子老板发现刚志的事情后没有揭露,只是以冷淡的态度容纳;立野没有为了大发横财向孝文道出实情,不排除双得好处费和封口费的打算;曾经的好邻居听到传言后不叫自己的孩子接近实纪...丘吉尔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对外交管用,对为人处世也在理。社会固然冷酷残忍,但束缚直贵的终结是他的心结,无论是自卑、胆怯、邪恶、憎恨、攀附权贵、不择手段、自我蒙蔽、忍气吞声、愤世嫉俗,还是善良、勤奋、伟岸、自省、堂堂正正、执着追求,爱岗敬业、迷途知返,不是社会塑造了他的人生,而是他对待社会的态度反作用于他的人生。最后讲到刚志,除开篇和结尾,全文对于哥哥的描述都通过那些出现得恰到好处、随意轻松的信件进行侧面描写。或许这是个愚蠢的男人,在下地狱之前拉一个无辜的老太太作为牺牲品,即使早早打工挣钱,但他只是在生活压力的扶持下勉强站了起来,没有真正长大,否则也不会对让弟弟上大学执迷不悟,狂热到抢劫杀人。的确,他本性不坏,他对于诸方家的忏悔和对弟弟的深爱都来自高贵的灵魂,只是情感的过分表达在旁人眼里不过是自我满足式的救赎,没有实际意义。很久以前看了《虚无的十字架》,故事情节记不大清了,但对这样一句话印象很深: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那狱外的罪犯亲属呢?他们逃避,没有用,沉溺于痛苦,徒劳无功,很有可能在多重压力的逼迫下走向又一个犯罪深渊,还好在本书当中,直贵悬崖勒马,重新步入正常生活轨迹,可现实会像小说一样理想吗?余华说,不要以为小说荒诞,现实生活的荒诞程度远远大于小说。普通人看来,这本书的内容离我们很遥远,并非所有人都有个犯罪的亲属,但这个群体确确实实存在,与其说他们缺乏关注,不如说得到关注才会使他们更加痛苦。“存在不代表被感知,不用心我们无法感受别人的生活。”柴静在《看见》里面这样写到,东野大叔的写作风格已从最初的着重叙写犯罪和破案情节,上升到以犯罪现象为背景,探究人性、社会、哲学等多方因子,与此同时,严谨精致的结构、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流畅朴实的语言,一如既往地具有感染力和画面感,让说理不再空洞,让哲思直入人心。每次看东野的书都是个大工程,从传记《我的晃荡的青春》,到众所周知的《白夜行》《放学后》《恶意》《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再到《时生》《白金数据》《虚无的十字架》《信》...如数家珍,从盲目从众到爱不释手,长评一写几千字,然后期待着将来有时间二刷、三刷...实在是太喜欢东野大叔了啊啊!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