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2600字

2019-08-02 17:07:39 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2600字

将近100万字的一本书,历数明朝16代皇帝治理下各不相同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这276年里发生的人和事。它是了解这个朝代很好的一个框架,其中的个别重点也足以提起读者们深入探索的兴趣。作者最终谈及自己观点观念的短短内容,算是全册书的点睛之笔。

当年明月这种蜻蜓点水的写法是容易让人意犹未尽的,所以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作是走进明朝这段历史的一个敲门砖。就像蜗牛爬到了大树上,慢慢地往上,若是碰到喜欢的树枝,还可以继续自己往前,看看长在这根枝干上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这两天刚好看到高晓松访谈哈佛大学教授宋怡明的两期节目,里面有说到在历史研究中学术与娱乐的区别。我觉得《明朝那些事儿》更趋向是一个比较娱乐型的作品,毕竟对于个中历史细节,作者添加了太多主观猜想的因素,有点儿不够严谨。相比于黄仁宇数十年学术积淀写成的《万历十五年》,或者马伯庸查阅各类诉讼文书后以微知著的《显微镜下的大明》,《明朝那些事儿》大概因为角度太大或是网络连载的体裁需要,在许多部分都有一种“想当然”的嫌疑。

不过,我认为,学习历史的时候,我们需要有黄仁宇、马伯庸的精而深,也需要有当年明月这样的框架搭建。两者不可偏废。从这点看,《明朝那些事儿》让我们有很好的基础。或许,我们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批判性阅读的依托,以后读了别的作品,还再回过来读读这本书里相应的部分,看看哪些说错了、哪些是对的,给我们脑中明朝研究的知识大厦添砖加瓦。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喜欢其中讲到大明国力的部分,从建朝初期的开疆辟土,到主动走出国门邀请八方来贺,再到仗义出兵抗日援朝,以及北方努尔哈赤、皇太极来犯时守关卫国的故事。看到万历时期明朝的强大后,我们对于我们的国家,怎么能不应当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对于王阳明的心学,究竟为何可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也是很值得我们再多读书了解的部分。

最后,附以阅读时对于各篇章的小结文字,以供日后索引之需。

朱元璋篇:洪武帝。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知人善任,能征善战,有着敏锐的军事嗅觉。但坐稳皇帝宝座后,他在肃清异己和杀伐决断上又表现出了独裁和残忍的一面。
朱允文篇:建文帝。四年短短的帝位,他一直都在疲于应付朱棣所带来的威胁,也是挺可怜的。他与朱棣在战力狠劲和谋略上的差距都太大,朱元璋为他留下的大好河山他并无力守住,到最后只能就这么无建树地匆匆退场了。
朱棣篇:永乐帝。很佩服朱棣的一点就是他的能征善战。从逼宫到开疆辟土,马上得天下,战场论英雄,真的是“打出来的江山”。《永乐大典》、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等,也都是他留载史册影响深远的政治成绩。
朱高炽篇:洪熙帝。短命的皇帝。
朱瞻基篇:宣德帝。倾向于无为而治的治理风格,铸就了明朝仁宣之治的辉煌时代。然而,对于朱元璋集权管理模式的改变,以及遗留下与文官集团相抗衡的宦官集团来辅佐管理,又为明朝后续的动荡埋下了伏笔。宣宗匆匆十年的一代,可以说是大明这个朝代发展的拐点吧。
朱祁镇朱祁钰篇:正统、景泰、天顺。朝代交错的两位帝王,让我们看到了别样的统治者人生。大部分皇帝生活的主题都是开疆辟土治理天下,掌握着别人的生杀大权;而这两位皇帝的生活则有更多平凡日常的意味。在国家危难之时,在面临不如人意的环境之时,在兄弟相争之时,他们有着隐忍、身不由己、利欲熏心、独断专横的一面。而这段历史,或许应是明朝最波澜起伏风云变幻的一段历史了吧。
朱见深篇:成化帝。为帝时间不短,但仿佛没有什么建树。或许就像作者所推测的,小小年纪时就经历了动荡浮沉的他,一生所求只是想平静安稳地过几天日子。
朱祐樘篇:弘治帝。心胸宽广的人格魅力?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选拔了几位好干部?
朱厚照篇:正德帝。爱玩爱闹事,但看他指挥带兵的内容时又觉得其实应该也是有才有勇的人。这句话概括得还是比较准确的,若作为皇帝他的一生毫无疑问是荒唐的一生,若作为一个平凡人可能就能够少一大半的非议吧。这个篇章还花了很多时间讲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不断思考,并且将所学灵活使用在实践中,带兵能战胜,遇困能处事。被称为圣贤的人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
朱厚熜篇:嘉靖帝。在位时间很长,独行侠般的帝王,拥有着希望自己长生不死的执念。做事风格应是比较务虚的,不好好振兴国业,却把心思都放在了如何是下属相斗相争,以此保持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只不过到最后有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感觉。看到他写小纸条让大臣们猜测他的心思,觉得真是不可思议。一国之君做这种事,简直是无聊到了极致。王阳明的心学在这个朝代的传承应该能算是内阁文官集团权力形成的重要背景,争夺首辅之位的权谋厮杀跌宕起伏,精彩程度不亚于帝王夺权了。
朱载垕篇:隆庆帝。这部分着墨较多的是在内阁里的几位大学士,徐阶、高拱、张居正。他们都是想做出一番功绩的人,但却也都是善于运用权术的政治家。或许这两个标签相互间并不矛盾,对于一个人为官好坏的评价,在于你从什么角度去看。而最重要的,应该是是否确实为民做了有益的实事。
朱翊钧篇:万历帝。这位皇帝算是比较被人熟识的,我想大概是因为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从他是一个十岁的少年到五十九岁的老人,快五十年的执政时间,可以说把毕生都奉献在了帝位之上。他大约是有一种我是天下至尊的执念吧,所以才做得出二十多年不上朝,所以才能在大臣们议储时来一个罢一个。看到在他领导之下历任首辅们和稀泥的工作状态时,有些唏嘘,首辅们的精力都花在这些上了,还怎么能够去思考做一些事来振兴国家呢?不过,另一方面,万历三大征树立了国家的威信,将明朝的声名在亚洲传扬,也震慑国内的不安之徒。虽然晚期时努尔哈赤登场多次让明军吃了败仗,其时国家军力的强盛仍旧不可否认。
朱常洛篇:泰昌帝。享位一个月,也是醉了。
朱由校篇:天启帝。党争在这七年的时间里愈演愈烈,东林党挑落浙楚齐党后,又被阉党全面打击瓦解。全篇章中出场率最高的当属阉党头目魏忠贤,一国之君反而没什么存在感,反复被加以“木匠”之称。在边境守卫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攻城未果,几位将领死守边关防线的故事荡气回肠,读之大快!
朱由检篇:崇祯帝。即帝时力挽狂澜地惩治了阉党吝臣,却无法在排将布兵时平息明末连天的战火。民兵、清军,来了打,打了又来,明朝最终在内外交困中灭亡了。河南的旱灾是压在明朝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悠悠的天怒人怨就这样通过李自成这个人尽了明朝的气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