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_1600字
《第七天(2018版)》读后感1600字
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
从兄弟到第七天,余华比他的野心走的更远一些。七年前,我还是个学生,趁着难得的休息在书店里蹲着看完了兄弟,李光头和宋刚的故事。从余华那冷静的叙述中,我看到了那文革年代黑白的画质,触摸到了红卫兵那簇绿的军装,感觉到了那时人们的燥热不安。精准如手术刀的语调,锋利地把片肉隔开,让你迅速进入到小说的世界。兄弟当时带给我的激动,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彷佛发现另一个新世界,你会感受到那种真实的荒诞。这种感受是我读其他作家不曾有过的。
最早看到的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孤独的旅程。封面上看到介绍,余华曾经当过牙医。也许没看过牙的人永远不能体会到牙齿切割器在牙齿中沙沙磨砺的感觉,那是一种类似石子在玻璃上摩擦尖锐而悠长的声音。余华的小说带给我就是这种感觉,酸胀难忍痛疼不堪,直达内心。后来看到他的活着,许三观买血记,这两本小说太有名气,我反而读的兴味索然。这是两个好故事,所以拍成电影果然都不错。我认为,余华最好的小说是在细雨中呼喊,毋庸置疑,有这本,余华已足够不朽。不知道如何叙说这本书,沿着余华的叙述彷佛观看一场医生的手术,随着小说的展开,关于时间的感受一一解剖在我们面前,无迹可寻。一颗石子落入大海,引起了一串串涟漪,涟漪带出的是大海深处的暗涌,暗潮狂涌,带来的是一场海啸,然后地震了,火山喷发了,天崩地裂。好的小说家应有这种能力,他的语言里带着十万吨炸药,但是他自己却又无比冷静,冷眼看世界,只是偶然丢了颗石子,引爆了一切,而他却逍遥法外了。
七年磨一剑,终于等来了第七天,很显然,余华的触角很敏锐。在第七天中出现的人和事现实中都有,荒诞的不是小说,而是现实。现实的中国正如100年前的美国,发展惊人,伴随着高速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第七天中暗喻太过明显,我很奇怪为什么没有被封杀。小说中的杨飞作为一个叙述者带我们去经历一个个故事,杨飞和杨金彪的故事,民警和男妓的故事,鼠妹的故事,李青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你在前不久的新闻中看过,对我们来说太过习以为常。抗拆迁死的,冲进公安局杀人死的,卖肾死的,大火烧死的,跳楼死的,死死死,都死了,去的地方叫死无葬身之地。贫富差别太过悬殊,连在阴间有钱有权有势者都享有特权。这哪是小说啊,根本就是纪实报告。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是如此的迅猛。我在三个夜晚中,哭了两次。一次是第三天,杨金彪丢下杨飞回去找他的时候。语言的子弹狠狠击中了我的内心,有一瞬间,泪流满面,百感交集。我的父亲,这四个字冲撞进了我的内心,为之颤栗。这是叙述的力量带来的颤动,余华的语调每句都普普通通,但是连起来看一段,那种冷洌的气质便从中散发开来,我陷了进去而他却抽身世外了。第二次是鼠妹和伍超的故事,余华聪明地改造了卖肾换苹果的故事,伍超买了个山寨IHONE给鼠妹,鼠妹说他骗了他,他不该骗我的,为引起伍超重视而跳楼,鼠妹跳楼死了,牛仔裤崩成一条条的,像崭新的婚纱。伍超为了给鼠妹买一块墓地而去卖肾,死了。看到鼠妹后面的叙述我哭了,生活,生活,会绝望还是会绝望。太多太多这样这样的鼠妹,看不到阳光和月光,卑微的连生活尊严也被剥夺,好在他们还有爱情。最后的鼠妹在大家的净身礼仪中通向了安息之地,这也许是通篇中唯一一缕希望,可伍超永远留在了死无葬身之地,爱情也被彻底拦腰斩断,没有尊严,又谈何爱情。
余华在书中写道,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身体里面,我会记得,每次读书让我离地三尺的旅程,温暖绝望,引向深不可测的心灵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