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_900字
《菊与刀》读后感900字
作者本尼迪克特作为文化人类学家,从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或者学习来的行为来进行分析推理,深刻揭示日本的国民性——“菊与刀”。
“令人不寒而栗的武士刀和让人心情怡然的秋菊,毫无冲突地共同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作。既生性好斗又性格温和;既穷兵黩武又恬淡宁静;既倨傲蛮横又彬彬有礼;既冥古不化又温和善变;既效忠服从又自尊独立;既忠贞又叛变;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喜新;他们会十分在意外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议论,但如果没有人了解其劣迹时,他们又会臣服于罪恶的膝下;他们的军队被灌输绝对忠诚的信念,但却时时有着兵变的野心。”
本书发表于1946年,恰逢二战结束之际,故书中的观点在我看来,基本围绕着两个主题:一是日本为什么发动战争,抛开经济政治因素,分析其国民文化原因;二是为战后如何更好地重建美日国际关系提供建议。
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书中阐明的原因有三:
一,日本人对世界秩序的构筑绝对不会忘记等级制。人们的年龄、辈分、性别和所属阶级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关系及其应有的行为。日本人认为,现在的世界因为各国拥有绝对主权而处于一种世界性的无政府状态,只要主权国家依然存在,这种状态就会持续。所以日本就应该为建立世界性的等级秩序而战斗。而日本当仁不让地将成为这个世界的领导者,因为在整个世界中,日本是真正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唯一国家,最熟悉各国“各得其所”的意义。日本人普遍认定的格言是:“万物各得其所,遵守本分。”
二,日本社会对个人要求十分苛刻。一个日本人被要求隐藏个人感情,丢弃个人欲望,以家庭、团体成员或民族代表的身份在社会中生活。日本人证明了,无论社会给他们多大约束,他们都能够在忍耐这种约束要求下进行自我训练。可是,即便能够接受这种训练,负担也实在太沉重了。他们不能要求有一种心理压力较轻的生活,这给军国主义滋长提供了机会,走上了一条牺牲巨大、漫无希望的痛苦之路。他们自以为是,蔑视那些有着比较宽容道德观念的民族。
三,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涌现,这些知识阶层希望自己能够摆脱近代以来的这种压抑的厌倦情绪,于是他们回归传统,希望为国家献身,带着国家主义目标,把攻击矛头由针对自己的内心而再次转向对外。
(待续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