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刃》读后感_1100字
《彷徨之刃》读后感1100字
感觉这本书与东野圭吾的另一本《虚无的十字架》主题上有类似之处,都是面对犯罪者的侵害,法律的审判对于受害者及其家属方面存在着欠缺甚至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引发读者对于法律、道德和民情的思考和讨论。
情节构思和布局自然不必说了,符合东野圭吾先生的一贯风格:剧情简洁紧凑,跌宕起伏,悬念丛生,结局反转引致高潮,同时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思考和讨论。
而对于这本书所传递出来的主题而言,读者的思考和讨论拥有着更大的价值。其中有一点,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那就是:没有哪一部法律是绝对完善的,从而依托于法律的每一次判决也并非绝对公平和完美。无论是《虚无的十字架》里所讨论的杀人犯是否应该判处死刑的问题,还是这部小说里提出的未成年犯罪的惩处和量刑是否合理的问题,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法律的不足甚至无力之处。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不会给出简单的应该怎么怎么样判决的决断。我想提出,法律的这种天然的不完善性,是有充分的配套的举措可以加以弥补的。而这配套举措,我认为有两种,一个是道德,一个是民意。所谓道德,我们都知道它是社会运行的基石,同时也是法律制订的基础。而民意,则是公民集体情感的一致流露。我认为,有了这两样配套举措,法律的审判也将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接近公平和完美。
目前在我们的国家来说,政府把依法治国抬到了极其崇高和不容置疑的地步,反观道德和民意的作用被弱化且几乎被完全抛在了一边。关于这一论断,不必列举实例,就从近些年国内那么多案件的“不合理”判决在民众中引起的巨大影响、争议和讨论可见一二。同时,国外的陪审团制度,我倒是认为是一个很有益的对道德和民意这两者的结合和实操工具。有了陪审团制度,则法律的判决,会在道德和民意之间作出相对合理和平衡的判决。就拿本书中的案件来说,即使是未成年犯了强奸杀人罪,即使被害者的父亲行使法律以外的制裁,在陪审团制度下,我相信这些未成年罪犯也应当被判处死刑,而该父亲会被适量减刑轻判,也能既维护法律的神圣,又能兼顾道德和民意的作用。以此类推,国内的许多案件也会收到类似的效果。
就我国的法律建设与执行来说,目前尚存在许多不完善甚至不合理的地方:法律制订概念模糊,执行标准界定不清致使执法者随意执法,许多法律条款舶来后不适宜国情或者没有随时间推移进行及时修订,以及特权、权力对法律的直接干预,党纪和法律的关系如何清晰界定和执行等等,都使我们在法制和法治的路上步履维艰,令我们的综合社会环境处于“混乱的动态平衡”,人民对法律的信心以及对政府执政公信力也充满怀疑和不安。我想,以上种种,都应该是执政者优先去考虑和解决的核心、基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