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牛虻》读后感_800字

2019-09-23 07:56:05 读后感

《牛虻》读后感800字

通篇读完,泪还是没忍住,很久没有看书感动致此了。目光转向窗外,长吁一口空气,在这个和平时代,不必有革命党人也无需红衣主教,天空一片深蓝,万里无云。

读这本书,源于父亲。一晚,他讲起自己的高中时代,提到这本书的名字。他说,喜欢书中优美的文字描写,对人、环境都是那么细致入微。作为一个同爱细美柔和文字的人来说,哪经得起这般诱惑?于是一口气读了下来。然而没想到的是,此书给了我文字以外的更多惊喜。

故事情节紧凑,主人公一声的命运曲折,关于信仰的重新思考……这些都是意料之外的收获。

读这本书,我还想到了《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活着》里的福贵,同样是一生被命运捉弄却艰难生活的人儿,但亚瑟(相比于牛虻更喜欢叫他小时候的名字)似乎经历的痛苦更深刻些,因为他的痛苦自始至终都和“信仰”这个词儿有关,而它给人带来的灵魂痛苦性远远甚于肉体的痛苦!亚瑟十九岁前后的迥异生命,就是被两种信仰所左右的结果。不过,还是深深钦佩于亚瑟的初心,看过那么多人类底层的灰暗面孔,他没有被带坏,反而投身革命事业,并始终保持着最初那柔和的人性。这是常人难以所及的。

信仰多种,本身并无冲突,只是不同境遇下人们的主观情感掺杂,方产生对立式信仰。若亚瑟或者其父在信仰面前,有一个稍微退却一步,不至于有伤心的结局。话又说回来,若父子俩有其一不坚守自己信仰而让步,也就不值得敬佩了。

印象至深的除了对花草等物境描写、对亚瑟到牛虻的悲惨遭遇,就是最后詹玛读亚瑟的遗信那段了。尤其是信中几次提及小时候,提及他们一起背诵的儿歌……这封情书来的如此之晚,以至于跨过几十年的时光才到她面前。然而,又能怪谁呢?

如若自我慰藉,只能怪责那个时代,怨生不逢时。如果是在和平的现世,亚瑟你所有的纯真优雅将得以安度一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