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_1400字

2019-10-02 20:46:58 读后感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400字

高晓松写过一首火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歌里有这么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这句话一度成为无数躁动的都市人的心灵鸡汤。但在这个泡沫很多的时代,想要保持”少年心”是如此之难,“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也不过成了忙碌的人们闲暇时过过口舌之瘾的调侃之言。因为大家都明白,有了情怀,却没有资本和资格去追求远方和诗意。作为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群居动物,我们做不到也不能够如此洒脱。我们的生活大都是这样一幅图景:长相一般,工作稳定,朝九晚五,业务凑合,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十分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车子房子票子孩子几乎是我们全部的话题,父母甚至我们自己也都会觉得,这叫“稳稳的幸福”。到了我们这样的年纪,若是身边有人突然当众宣布:我要当画家。我们准会儿觉得这个人脑子进水,不务正业,几乎要笑掉大牙。所以你能想象吗,有一天你身边的同事,闺蜜,哥们突然丢下自己稳定的工作,抛下妻子丈夫孩子,远走他乡,只为重新开始学习画画,追寻自己想要成为画家的梦想?
《月亮与六便士》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本过着体面生活的中产阶级查尔斯,一夜之间抛下所有的一切(财产、工作、妻儿),孑然一身,去到巴黎学习画画。这样的人当然可恶,他的眼里只有自己,自私又毫无责任心可言。但是他又很无辜,因为他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那一年他四十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一百块钱。五年之后,他在巴黎贫病交加,躺在小阁楼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几乎一命呜呼。后来,他沦落街头成了码头工人。又过了几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十五年之内,这个伦敦的股票交易员,越过城市、越过文明、越过中产阶级,越过太平洋,越过人性,如愿到达梦想的巅峰。然而,他压根儿就不觉得自己是在追寻梦想,他的每一份画作,都不是为了出售以获得经济来源或者名声认可,而是单纯地“必须要画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这种纯粹的状态,是如此地可望而不可及。在如今浮躁而快节奏的社会里,世间的大多喜欢,都掺杂了些别的东西在里面。你想要学习摄影是因为大家都觉得会摄影很酷;你想要看书,是因为一直被洗脑“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你去健身,是因为朋友圈都在晒A4腰和腹肌。因此,你斥下巨资买了一部单反,可它只是躺在书桌的角落里沾满灰尘;你列了一串长长的书单,买回来后发现自己根本看不进去,可还是拍了照片上传到社交网站,看到一群夸赞,觉得心满意足;你办了一张健身卡,去了两次发现怎么也不比躺在家里来得更加舒服。你觉得自己是懒,可是你忘记了,倘若不是真正热爱的东西,真的很难长久。你的梦想是“爸妈说”的蓝领白领之上的那个金领,你的兴趣是“电视报纸说”的人们闲暇之时应该去做的事情。你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世俗所谓的成功和周围艳羡的目光,不可放弃的东西对你来说太多太多,真正热爱的东西几近没有。
喜欢真的应该是十分纯粹的,不论是对事情还是对人,试着抛去“喜欢”所给你带来的一切光环与满足感,想想喜欢做的这件事情只有自己知道,想想喜欢的这个人然后去除他的一切“身份”与“地位”等标签,自己还会发自肺腑地热爱吗,倘若是,那大抵才称得上真正的喜欢。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