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菊与刀》读后感_900字

2019-09-19 11:40:43 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900字

期望大过实际的作品。
先说不好的点,有两个。一是“复”,既反复,又繁复。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通篇下来看的很累,一个章节老喜欢花十几页翻来覆去的讲,但维度又没有实质性的展开,既没有举例说明,又没有多面的论据,私以为论述的节奏把握的很差。二是“虚”,内容空虚,结论虚弱。学过逻辑的知道,研究一个群体,断不可由个体的行为特征推至整体的民族特性,这样很容易忽略掉由历史、政治、经济,民俗、文化、群体等重要因素产生的差异,而作者正是犯了这样的失误,导致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作者在阐述“……这就是日本人的民族性格”的时候,读者会不自觉的反问“这样吗?”、“确定吗?”,实在让人起疑。还有一个让我很反感的地方,作者极其喜欢拿米国与岛国对比,很多地方略带狭隘偏见,以彼国之短比对本国之长的态度,主观性、局限性很强,我认为不太合理,更不太客观。(后来百度了解作者本尼迪克特是个美国人,她本人是个人类学家,并不研究日本,也不懂日语,甚至完全没有去日本生活过。她所谓的研究当时是美国军方给她的一个任务,于是她采访了一些日本在美国的移民,读了一些翻译过来的日本文献,就写就了这本书,这更是证实了我的感受是有根据的)
也有好的点,有两段很经典,我认为说的也挺到位。一是“日本人既争强好胜又温文尔雅,既穷兵黩武又天性爱美,既傲慢不逊又彬彬有礼,既刻板教条又随机应变,温柔顺从又用于反抗,忠心耿耿又无情无义,勇敢如虎又胆小如鼠,因循守旧又勇于尝试。”岛国民族性格里确实有这样自相矛盾,彼此冲突的一面。
二是关于“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阐述,“耻感文化基本上是靠外部的强制力来维护善行。罪感文化则通过内心的罪恶感来维护善行。”同时提到了“与日本人相比,中国人对于道德的态度并不像日本人那样绝对无条件。中国对于忠孝都是在一定前提下进行的,因为忠孝之上还有“仁”,这是中国人最高的道德。”这个我是认同的,也觉得挺有道理。
要评价的话,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了解日本,但还不够了解日本的著作,在我这里,过誉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