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类》读后感_1500字
《异类》读后感1500字
本书案例丰富,作者擅长用平实的故事论证自身观点:那些成功人士,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便付出10000小时也难成大器。正如文中所阐述的,成功=原生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成长。原生环境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程度、天生智商范围、家庭亲子关系等,社会环境则包括文化、阶层,个人成长则是出生年月、身体健康状况、勤奋努力程度以及性格。成功之下,每个人并没有所谓的起跑线,如果有的话则是原生环境所赋予的。
那么,既然如此普通人又何必努力拼搏追逐成功呢?不具备先天优势就不能取得大成就么?面对合书反问的这些问题,我认为到岸都是否定的。对本书而言,作者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从结论引出无懈可击的论点。从人生态度而言,更愿意相信乔布斯那句:你永远不知道现在做的事会对以后有何帮助,但当你日后回顾时,你会发现它们都是串在一起的,它们都是必然。《异类》中有些段落是反常识的观点,现摘录如下:
1、然而,在《异类》这本书中我想证明,个性作用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成功人士并非白手起家,他们以某种形式获得家族的荫蔽和支持。那些最终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不然。事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这使得他们学得快,干得多,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出生的时代与地域对个体的影响巨大。而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我们的祖先留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已限定了我们获得成功的方式。因此,只关心成功人士是什么样的人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探究他们从哪里来,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为何某些人成功,其他人则流于平庸。
2、到1964年甲壳虫最终成名之前,他们实际现场演出共计已有1200场。这的确不同寻常!现在大多数流行乐队,在他们的整个演艺生涯中演出也不会超过1200场,正是在汉堡的超量训练才使甲壳虫乐队脱颖而出。
3、与其说非凡的成就取决于天赋,不如说这取决于机遇。在本章,我将深刻挖掘下面这个主题:为什么那些“异类”看上去总像是纯粹依靠他们自身的天赋取得成功。一直以来,我们总是从特曼那样的人那里获得对高智商人群的感性认识。但是,我即将要说明的是,特曼的判断出错了。假如他对“特曼人”的错误判断延伸到16岁就看《数学原理》的克里斯托弗·兰根身上,他判断的结果也一样会出错。特曼并没有真正理解现实世界中的“异类”,而这种错误理解仍旧在现代人的观念中流传。
4、斯滕伯格的实践智力包括“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这种技能更像是一种程序化概念:知道如何做某事,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知道,也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这种技能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能力:这不是关于如何辩解的知识,而是帮你正确了解形势从而获得你想得到东西的知识。
5、 “并不是因为这些人比其他律师更聪明,”里夫坎德说,“而是因为他们磨炼了多年的技巧因时势的改变而突然之间变得极有价值。”
6、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的关联性,以上3点是任何一份称得上令人满意的工作应该具备的属性。能赚多少钱并不是使我们快乐的最终源泉,使我们快乐的源泉是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让我们实现自我。
7、到目前为止,本书所涉及的成功案例均是那些比同辈更加努力工作的个人和团体。比尔·盖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沉迷于电脑,比尔·乔伊也一样。甲壳虫乐队花了数千小时在汉堡练习演出,而弗洛姆在机会降临之前,已经在不入流的并购诉讼生意上打拼多年。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的精华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