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_1800字
《西游记》读后感1800字
书中四人终于取回真经修成大道,我也算是阅读完毕修成一事!
从小到大电视剧看了很多遍,相关的改编作品也看了不少,但读了原著才知道其中格局之大意涵之丰厚。从小这种名著被列进必读书单里面,虽然没有看过但每每想起来总觉得有压力,但是真的开始读以后才发现,原著一点都不枯燥,有趣好玩的程度甚至远胜于电视剧。电视剧已经算是足够贴切地还原了,但书中许多精妙的地方还是难以还原。
原著内容是真的非常宏大深厚,才会被各种人做出各种解读,哪怕是像《悟空传》这种有些离经叛道的改编,在看过原著之后也会觉得是书中内容的一些体现。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吧,无论看似多么颠覆的理解,其实还是难以超脱原著的思想深度和范围。
唐僧实在是太爱哭了,动不动就哭哭啼啼,还有各种毛病,胆小怯懦,受不了苦,不长记性……不免招人烦,但是转念在想,唐僧在几个人中其实就是普罗大众最普通的人的形象,身上的各种特质也是人性各方面的体现。但就算是再怎么样,他始终没有放弃取经这个目标,尽管路途不易,他也常常抱怨,却从没说过一句就此放弃的话。
八戒和沙僧基本已经被电视剧诠释得很好,八戒大概是几个人中思想意志最不坚定的一个,做事情也都是出于一些自身利益的考虑,但也是有意思的人,时不时还能想出一些不一样的法子,说出一些俏皮话,其实也是人性一些方面的代表了。而沙僧在原著中算是比电视剧中多了一些存在感,多是站在客观一方或者大圣一面,有时候劝解一下唐僧和八戒,任劳任怨,没什么太突出的地方,却也没有什么好让人指责的。
大圣才是书里当之无愧的主角,开篇便是大圣出世,而之后的全文主题西天取经其实更多原因是与大圣有关吧!大圣天生非凡,从始至终都是最引人瞩目的那一个,小时候喜欢大圣多是因为大圣桀骜不驯,法力高强,一出场便是十分精彩的打斗场面,每次一有困难都要依靠大圣来解决,人物形象本身就十分招人喜欢。每次看到电视里他自己或者别人说起他各种了不得的事迹,心里对英雄形象的崇拜就油然而生。试问哪个小朋友没有想过变成大圣,没有幻想着自己有一身上天入地的本身,幻想自己也会七十二般变化,也有一根随心而变的金箍棒,要说有什么不好,那大概就是觉得为什么要用紧箍咒来束缚我们大圣啊!
看了原著就更喜欢大圣了,不仅法力和武力值高,大圣的情商明显也是几个人中最高的,待人接物跟人打交道也是十分得体,懂得感恩也知道怎么调和。不但如此,大圣的佛性和悟道水平也是几个人中最高的,书中每次谈起取经路途背后更为深层次的意义,都是大圣给唐僧讲经,解释其中前后的各种缘由。也许是有那么一些冲动,但是这样的一个人,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但相比较而言,大圣这个形象却是更加能体现整本书的精髓,惊天动地的,然后拜师求学,习得本领,随着能力发展,野心不断扩张,于是向上反叛,又干出不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最后还是被降伏,五百年里饮铜汁铁水,在几百次的春夏秋冬后,又得解脱,与唐僧一行人踏上取经之路。名字就是这个人生历程的最好总结,悟空,悟到头来,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一场空!
五百年的封禁,在此之后,大圣还是在西行路上一往无前,可见那五百年并不是消磨了大圣的意志,而更可能是让他回望他波澜壮阔的人生,从起起伏伏的经历和岁月春秋的变换中,大圣大概已经参透了世间万物,说到底还是一个空字。面对取经路上的各种波折,大圣了然于胸,打斗一番便要去找天上的神仙,在我看来那是因为他知道这个过程的意义并不在于打死多少妖精,而是要让他们几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磨砺。一切都是早早安排安排好的,那么去找天上悠哉游哉的神仙,总不会有什么错,也让他们有一些乐趣。
一点一点的看,不停地对其中描画优美的句子划线,时不时写一些细小的想法。名著是值得多次研读的,不过短期内暂时可能不会再看了,下一步再啃完一本名著吧!虽然看得不算太过认真,但也不是草草地看,还是记不住八十一难,记不住那些妖怪的名字。看的时候背景音乐是满汉的九九八十一,一直听一直听也算是帮着记下了一些劫难,但只是前几句还有一些容易记住的“摄魂曲后三股叉,一朝命断美人画”,“玉兔抛绣高台搭”这种。
读《西游记》是相当愉快的阅读体验啦!无数的句子读起来真的是相当令人愉快,夸张一点说唇齿留香都不为过!从时间跨度上来看,看了有一两个月吧,而且大都是在地铁上看的,在早晚高峰的人潮中对着小小的屏幕阅读,沉入其中能暂时跑进这个世界里忘了自己和现实中的一些烦恼!
期待一段时间以后的再次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