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_1700字
《皮囊》读后感1700字
“色身,就是一具借来的臭皮囊。”母亲总这么说,这也许是让我翻开此书的触发点。
作者是邻友泉州人也是种因缘巧合,里面对于我故乡厦门的描述,特别有意思。因为我就站在他的另一面。
我就在他笔下这座“美丽的僵硬的城市”长大,算是个城里孩子?是的,小时候我们总嫌弃那些地方乡巴佬,而长大后,每当我听说一些关于农村的乡镇的故事总是很有感触,仿佛那是我“永远到不了也理解不了的世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居然觉得这是我生命中的一个缺失。于是当作者提到厚朴,提到关于乡村走出来的“厚实”,我只能抱着一种别样的感动在彼岸观看。我想,这也是为何我会被单纯质朴的人所吸引,也许我身上的确有着城里孩子以生具来的某种不纯粹的“精致”。
即便如此,我还是要站在对立面来阐述一下我主观的故乡。在单纯尚且平等的年代,厦门对我们的童年来说也是美好质朴的“小渔村”,作者眼中的泉州与厦门,何尝不是厦门人眼中的厦门与北京,与上海,与海外?以及我目前所奋斗的城市,未来中国新崛起的金融中心深圳?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美好的故乡,因为它象征的是你傻二的童年,你放肆的青春。无论如何,就算北京人民也会感叹某些原始风貌的变迁,那些最初的美好一点一滴消逝,而刚刚登上一线城市新名单的我的故乡厦门,于我而言,又何尝不是承载了我多少沉甸甸的“美好与理想”呢。
很感谢有人能将自己刻骨铭心的东西写成故事给人看。虽然我一向不爱看故事书,但我敬重每一个愿意向他人述说,并希望能为他人的幸福人生带来一点改变的人。以下是我的两大感触:
一、女性的坚韧与忠贞
不管是阿太还是对母亲的描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倔”。想起自己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曾有人对我说,“女人倔强很可爱,但太倔就会很麻烦。”关于母亲对房子的执着,一开始我认为很直观反映了在闽南农村,“盖楼”在村里意味着颜面这件事。后来,也着实被母亲的爱所感动,然而不是因为她执意要盖楼(作为“城里人”我对这种习俗并不提倡)。更多是因为她执意要帮已逝的父亲了生死,各种操心与奔波。那些求拜神明的细节描述,同时让我想起闽南那片神叨叨的土地,格外亲切。
二、那些太想“改变”,太想“出人头地”的人
连着几位儿时玩伴,包括大学室友厚朴的描述,都映射出一些共同点:我要变得强大,我要离开这个小破地方,我要去闯荡,我要改变这个世界。
看前面两个故事的时候,我看到小地方小人物的悲凉。看这些出生在小地方却拥有大梦想的人的起起落落,看他们如何在现实面前“败北”。也许我无法真正感同身受,当你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一个很受束缚的村里。但还是如开头所说,即便是出生于厦门城的我以及与我同期的孩子,也都在向更大的城市,更远的世界而去。在这个层面上,所承载的成就与心酸,估计有所雷同。
当看到厚朴的故事,我想起《天鹅绒金矿》这部电影。整个电影围绕一个主题:“We planned to change the world,but finally we were changed by the world.”
每一个人的初始,都怀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梦想。就像影片中儿时的布赖恩,将祖母绿宝石举在刺眼的阳光下,看梦想如何闪闪发光。又是如何无所顾忌地站起来,咧着嘴,鼓足来历不明的自信说,“I want to be a pop star!”
这些都成为最美的场景,躲进每个人关于梦想的记忆里,安心地沉睡。
也许很多人并不是忘了初心,而是记得清楚,却忽然发现初心的幼稚可笑。与其说不忘初心,不如说是固执与勇敢,又或许,还必须加上傻里傻气的阿Q精神。
无论如何,当你的初心被提及,内心还能有所触动,或喜或悲或叹,都证明它真实存在过,也将成为此生最美的祭奠。
三、人生,实质匆匆一瞥轻描淡写
看完全书,应该再返回去看第一章节,看看阿太说的话。人生嘛,脚一蹬,就去了,什么也带不走。臭皮囊一烧,一团灰烬,都成为过往,被在世的不断堆积又堆积。佛说众生之悲苦正是源于这无止尽的轮回。始终认为在至高处,一定也有一双智慧的巨眼在盯着渺小的人类的一喘一吸一折腾,就像我们看着蚂蚁慌慌张张辛勤地来回奔波。
如何过好这一生,的确是今生最无解的课题。如果说客观世界将建立好了“模版”框定人的欲望形态去构建秩序与追求,从而变得“强大”,那么精神世界的会让你把自己缩得无穷小,小到看不见来时,也望不见归去。我们终不知道为何要放声大笑,又何须嚎啕大哭。梦幻泡影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