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_1800字

2019-08-01 07:14:44 读后感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1800字

核心内容:

古今中外,对于一个集权制政府来说,只有两件事是它最关心的:第一,如何建立一套复杂的官僚制度,控制住社会;第二,如何从民间经济中抽取足够的财政收入,来养活这个官僚体系。不管是国有企业、公有土地制度,还是垄断货币发行,都是政府筹措财政的一种手段。当正规的税收不足以养活庞大的官僚机构时,政府就会想办法开辟这些新方法来获得收入。所以,所谓的三大基础,实际上是三大敛财手段。中国的王朝衰亡,也必然是财政危机引起的失衡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才会发生。


关键问题:

1、中央集权经历了哪三个大周期

2、中央集权“必要的恶”

3、四个历史事件背后的财政逻辑

4、以史为镜


中国集权时代的三个大周期:

第一个周期:秦汉→南朝

制度基础:官僚制度以中央集权制为主,仍残存诸侯制;

经济:土地私有制(很轻的土地税);

税收:最初以土地税为主,并逐渐开辟出国有企业、金融垄断(始于汉武帝,由于战争需求),甚至卖官鬻爵等新财源供皇帝挥霍。

重要事件:汉初“小政府”自由经济(恢复+繁荣)→汉武帝国有企业和金融垄断(干预+破坏)→王莽激进改革(政府干预+严重破坏)→东汉制度继承(板结的社会分层)


第二个周期:北魏→南宋

制度特征:较为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和科举制;

经济:土地公有制(由于大量的土地隐瞒不报,后奔溃);

税收:租庸调制(复杂,财政成本大)→两税法(相对简单),逐步加强的专卖制度(庞大的国有垄断经济)。

重要事件:安史之乱(根源于不健康财政)→宋代(庞大养官、战争成本,建立最大专卖制度/国有垄断经济)→宋朝后期纸币(民间抽血+恶性通胀)


第三个周期:辽金萌芽→元代发展→明清稳定

制度特征:官僚制度无限集权模式(并依靠封锁人们的求知欲,形成了巨大的稳定性)。

经济:土地制度重回私有制;

税收:特征保守,以土地税为主(固定但稳定),并逐渐放弃了不稳定的纸币体系,回归更加原始的货币制度。

重要事件:元代(掠夺财政、包税制、纸币敛财,最孱弱的朝代之一)→明代(可怕稳定性,不再有突破性)→清末(海外影响,开始近代化)


中央集权“必要的恶”

吏治问题:随着政权的延续,官僚机构作为整个帝国的维稳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庞大,让古代的农业社会逐渐养不起。

内外战争:巨大的帝国一旦统一,就要承担高昂的统一成本,几次边境战争就足以拖垮曾经健康的财政。

执行效率:历代帝王也都面临着这个难题,既不能让户籍和土地统计过于混乱,以致于无法征税,导致政府的失败;又不能让统计过于明白,否则征税必然过度(eg:隋),造成民间经济的凋敝(由于制度过于高效,皇帝已经在不知不觉间从民间抽取了过高的税收)。

国有体制:当正规的税收不足以养活庞大的官僚机构是政府就会想办法开辟新方法来获得收入,通过各种手段从民间攫取财富。财政税收最初以土地税为主,并逐渐开辟出国有企业进入垄断甚至卖官鬻爵等新财源供皇帝挥霍。首先就是国有企业。

制度惰性:任何继承前朝制度的朝代(eg:东汉)都会有行政效率低下、政府开支大却收不上税的窘境。


四个历史事件背后的财政逻辑

秦代灭亡:跟“仁义”毫无关系,而是亡于战争财政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成本。统一后,巨大的战争财政消耗还在继续,集权制官僚们还在按照战时的模式从民间榨取利润,民间无法重建社会经济。中国人第一次尝到了中央帝国带来的巨大的统一成本。

东汉末州牧:由于财政无法满足维稳的需要,皇帝建立了一个新的官职:州牧。州牧是一个集军政、民政、监察于一体的官职,州牧一诞生,就是一个独立于中央政府,最终会瓦解中央政府的官职。东汉也是从这时,进入了解体的节奏。

唐高宗与则天皇后迁都:他们的迁徙并非完全出于自愿,很多时候都是被迫的: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已经无法养活整个庞大的中央官僚体系了。由于运输成本太高,唐代的中央政府根本无法大规模运输漕粮到长安。皇帝只能采取另一个做法:不定期地将政府从长安迁移到洛阳。

唐玄宗后期节度使:天宝变局为什么会发生?答案仍然是:财政。面对边境蛮族的挑衅,唐玄宗不得不开始另外组织部队。他倚重于一项源自唐高宗时期的改革——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并不能帮助皇帝减少财政开支,却可以把财政“隐形化”。


以史为镜

在和平时代,对历史演化影响最大的是财政和经济。一个朝代建立后,最深层的需求是建立官僚体系来维持社会稳定,并建立财政体系来维持官僚制度,而金融垄断、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必然是政权所有者首先想到的几大手段。只有了解政权所有者的财政冲动,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走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