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纽约客》读后感_1300字

2019-10-05 04:32:28 读后感

《纽约客》读后感1300字

上周读完了纽约客之后,一直没有写读后感。主要原因还是觉得纽约客附录里对各篇文章的赏析似乎束缚了我的想象力。我不想让别人的想法影响我自己对一本书的见解。
我印象中的纽约和纽约客与白先勇笔下的并不太相同。80年代,中国和纽约大相径庭。那时来到纽约的中国人,第一次看到这高楼林里的繁华,第一次享受中央公园的雍容闲雅,应该会对这个城市着迷。在《夜曲》里,白先勇让选择放弃回国的男主人公,享受着最舒适的生活方式,住在纽约市中心正对中央公园的公寓,随时透过窗就能望到最美的景色。而对于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纽约的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强烈。如果有天我选择纽约,也应该是因为文化在此的交融,而不是外在的雍容华贵。
当然,白先勇笔下的纽约客们,选择留在纽约的原因各不相同,雍容华贵也不见得是留下的最主要原因。《谪仙记》中的李彤留在纽约是因为无家可归;《谪仙怨》中的凤仪留在纽约是为了逃避国内的贫穷和别人的鄙夷;《夜曲》中的振绎留在纽约是因为没有勇气面对国内的贫穷和动荡;而《骨灰》里的两位老兵是因为政治原因爱国却不能回。《danny boy》和 《tea for two》里面的同性恋主人公,则是只有在纽约才不会被歧视,才能追求真爱。
每个纽约客留下的原因皆不同,而留下的原因大多数都是因为无处安顿。
我很喜欢纽约客名字里的“客”字。纽约究竟属于谁?它从不属于旅居的中国人,它甚至不属于任何人。在这个城市里,每个人都是过客。街上每个擦身而过的面孔,都有着纽约之外的各种故事。
那最终离开纽约的人他们好么?惠芬离开纽约去小城市结婚生子,可是却无法忍受美国乡村的单调和乏味。吕芳带着救国的梦回到中国,却在战乱和文革的迫害下,失望而疲惫。罗大哥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下,跑到美国中部,却无法开始正常的生活。最终那些有勇气离开的人,又都回到了纽约。似乎成为“客” 是宿命,而所寻求的归属感也许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垂手可得。
白先勇笔下的纽约客们在纽约的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倒是和我对纽约的印象很近。纽约的人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是他们的生活却由于地位处境的不同而有着天壤之别。李彤出身名门,家庭富裕。她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普通的凤仪完全不同。danny boy 中的云哥和tea for two 中的罗大哥都是同性恋者,但是一个生活在底层受艾滋病的折磨,另一位从事于金融行业出没在各种高雅有时髦的场所。然而,他们却又有着相同的地方,他们都是这城市的一名旅客,他们的生活都不完美。李彤的家境并不能弥补她的孤独,和这孤独在凤仪身上也能看到。罗大哥的事业并不能弥补他失去所爱的痛苦,和云哥的爱和罗大哥的一样真诚和深沉。也许纽约客们各不相同,但是人的喜怒哀乐却并不是某一类人独有的。
纽约客中我最爱的一篇就是《夜曲》。其中的物是人非让人感叹让人反思。如果去追求梦想的代价是受到各种伤害,沦落到梦想破碎还要为生活担忧,那追求还值不值得。如果选择退缩,虽然生活有些过于平淡和枯燥,但却丰衣足食无忧无虑。我们应该去选择哪条道路?越年轻越会激进,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也不得而知。
Fromhttps://elneverstopsgrowing.wordpress.com/2017/12/22/读-纽约客/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