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_900字

2019-09-15 22:17:31 读后感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900字

余华不愧是先锋文学的领军人物,通过客观环境的变化描写以及其他人物的反应,把“我”这个人物的心理在反复的对比冲突中,从人性的深渊逐渐拉出来又沉下去,带动着读者对于人性的思考,反复游曳,又及时疏离。

关于爱和人性的描写,余华留出了大段的空白,等待、期待着读者自己去填充,作者不愿意将自己的价值观强附在人物的评价下,无论是父亲的禽兽狡黠的一面还是祖父的小心机这些较为黑暗的部分,作者虽有着墨于否定,但却在“我”的回忆中,将这些人物善和无奈,甚至是可爱的部分及时跟进。作者可贵的善良投射到“我”身上,这种写作的格局,在作家群里还是比较少见的。

其次谈一谈本书中关于“生命”这个宏观的概念。其实在生命的描写中,比较明显的是作者侧重了生命结尾处的仪式感的着墨。一般来说仪式感就是葬礼,作者其实也有通过祖父弟弟和母亲葬礼的不同来反映一些东西,但印象不深,不再细化。我想说的“仪式”主要从祖父和“我”的养父来体现,祖父要死没死的那段拖延期,在我看来就是一场巨大的人性仪式,父亲、母亲和村里人的反映,把那个时代人性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父亲急切地盼望着祖父死和终于死了之后的痛苦,母亲软弱无力地尽孝顺之事,村里人甚至把祖父的死神话了,巨大的仪式,巨大的闹剧,人性的百态中凸显的诙谐,庞杂却在可理解的范围内,作者笔力的倾泻,蔚为壮观,直指人心。

前面祖父的死是大仪式,再来谈谈养父手榴弹的死和父亲的死。“我”虽然在强调着想念南门,想念孙广平,对养父处在暗暗观察的状态,但对于二者死的刻画,可以初步揣度出作者的态度了。人性是复杂的,作者身为先锋派的代表,自然希望用一个探讨的空间去塑造人性。养父虽然是因偷情而死,但也是情有可原,有商榷的余地,但孙广平的死确是死有余辜,白蛆和大粪取代了白蜡和菊花,结束了他被性欲和残暴控制的一生。两位父亲死亡的小仪式,地点不同,方式不同,在冥冥之中暗示的“生命”话题,也在仪式感中缓缓落下帷幕。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