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_2500字
《罗辑思维:迷茫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2500字
灵丹or毒药
这篇文章也许会惹得一些《罗辑思维》的粉丝不高兴,因为在分析它的优缺点时,内容中必然要涉及到某些问题,所以在此先向罗粉们道个歉。必须声明的是此文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指责罗胖及他的团队,而是辩证的分析《罗辑思维》的可取与不足之处,从而更好的汲取它的精华。
初见《罗辑思维》
作为《罗辑思维》的忠实观众,从2012年第一期节目《向死而生》起我就在一直的关注和学习。大概看了十几期以后,我就笃定地和朋友说:这个歪嘴的小胖子一定会火!果不其然,几年过去了,罗胖已然成为了网络时代知识分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很多观点和意见被无数人引用和接纳。当时我有多喜欢这个节目呢?不但做了大量的笔记和调查,还把很多以前没收看过这个节目的同学和朋友变成了它的粉丝,甚至向父母推荐。原因很简单,我觉得这是个有良知,有内容,有乐趣的节目。
《罗辑思维》的优点
罗胖能火,证明必然有他的可取之处。这里我简单的概括一下:
1.选材精明
罗胖以及其身后的团队在选材方面下足了气力,每期节目的主题可以说是“贴着地表飞行”,既不会让你觉得离生活太远,又能让你恍然大悟。通俗点讲就是“讲述老百姓不同的生活”,不管是古代的皇帝,还是当代的名人,又或是某个社会现象,你都会有一种看似遥远却与己相关的感觉。比如讲杨广,为什么选他呢?因为出名呗,第一不需要费口舌去介绍大家都熟知的部分,第二在我们的固有思维里他是个暴君,所以罗胖选择这个话题,并利用他独特的视角分析,就可以制造出一个大大的意外。好像相声里的包袱,只有出人意料,才能引人发笑,这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当然,罗胖讲的故事里,也并非都是名人,也有很多不出名的,可他们发明的东西或造成的影响却是尽人皆知,所以又回到了我刚刚的分析中。因此好的选材是《罗辑思维》成功的第一个关键。
2.包罗万象
《罗辑思维》的话题涉及非常之广,加上罗胖的口才和个人魅力,所以给大家呈现了博学的效果。其实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博学并乐于分享的人都是受人尊敬的。他在每期节目里并不是简单的讲一个或几个故事,而是旁征博引,用许多专业上的术语和理论去充实和包装这些故事,再通过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术语,所以观众在感受他渊博的同时也会觉得他平易近人。从商业角度出发,内容题材广的另一好处就是易于开展多层级的定位战略,比如财经爱好者,历史迷,猎奇者和跟风群众等,这些都是《罗辑思维》的目标客户,财经爱好者里也可能有很多历史迷,这样他就可以占领多个细分市场,从而避免了和专题节目的直接竞争。
3.商业思维
真正让《罗辑思维》大放异彩的是这个团队的商业思维。其实很好解释,分享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策略,但是观众收获到了知识,乐趣以及满足感,所以这是一个双赢战略。一个成功的商业计划必然包括了对人性的观察和洞悉,于这方面《罗辑思维》做的异常强大。罗胖的团队非常清楚目标客户的诉求是什么,观众愿意花时间甚至金钱在哪些方面,什么样的话题最与众不同,什么样的演说方式能拉近和观众心与心的距离,以及如何调动跟风者的热情等。当一个产品能够把以上问题一一解决,那它成功的概率将会提高很多。在选择进入市场的时机上,《罗辑思维》安排的也很巧妙,风传世界末日的那天,它正式上线了,这是一个成功的事件营销。当然,罗胖的公司实际上是卖内容的,包括书,音频等,所以之后的流量导入也必须做的自然且不令人反感,比如微信的每天60秒,其根本目的就是完成流量的导入。
4.罗胖唱主角
只要留意一下罗胖找人代班儿那8期节目下的留言,你就会知道观众有多认可他。虽然每期节目的主讲都是各业内精英,可观众就是不买帐,其实越是这种级别的对比越能突出罗胖的强大。所以他用8期的空白不但告诉了观众而且也向投资人证明----罗辑思维是我的地盘,离了我,不好意思,玩不了。
《罗辑思维》的问题
接下来的内容可能就要拂一些粉丝的意了,如果你不希望看到任何关于它不好的分析,那现在就可以停止阅读,只看它好的那部分。可如果你坚持要看,那咱们约定必须理性的探讨和留言。
《罗辑思维》的问题就包含在我上面说的四点里,其实你听到的罗胖说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为他们的商业战略服务。说白了,这是生意的一部分。罗胖自己也说他以作为商人感到骄傲。所以他弘扬的很多观点不能说错,却是片面的。比如所谓的信息碎片化和知识体系化之争,他必然要说信息碎片化必胜,因为《罗辑思维》就是一个卖碎片化信息的公司,如果不这样讲,投资人投他干嘛?听众听他的节目意义何在?那你要问,他说的没道理吗?肯定有道理,否则不可能有这么多观众支持他,可是碎片化和体系化之争向来是各有利弊,但罗胖却会选择性的忽略掉很重要的弊端,大谈其优势。
再比如管理模式,罗胖的观点就是扁平化是大势所趋,将会碾压其它管理方式,这也是极端的。商业领域的事很少有必然,层级化的管理也适用于很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否则世界各国的商学院干嘛还大费力气地去介绍它呢?可罗胖为了凸显互联网公司管理的优势,引用了大量的扁平化管理的成功案例去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样做其实很难让专业人士信服。罗胖为了堵住这些人的嘴,便会讲“某些专家的意见实在不高明,你没看xxxx公司的成功吗?”可是,谷歌有且只有一家,而千千万万的谷歌们死在了创业的路上,对此他却很少提及。其实不是罗胖不知道,而是不说罢了。因为“不知道”是认知上的问题,而不说不代表欺骗。再者,罗胖引用的很多事例,考据不足,但是听起来很有趣,虽然满足了大家的猎奇心,却不免让一些观众觉得这就是唯一的真相。
不可否认,《罗辑思维》用它的态度,乐趣,和内容让很多人爱上了读书,这是值得赞美的地方,但它不是完美的,这点我们必须承认。我不赞成一些知乎用户对罗胖的全盘否定,如果站在商人的角度上看,罗胖的做法无可厚非。而作为普通的听众来讲,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不能照搬全收,因为学习的意义是让我们学会抱着质疑的态度看待事情,并用后续的热情去探索。所以《罗辑思维》到底是灵丹还是毒药,完全取决于你怎样使用,如果仅作为丰富知识的一个资源,灵丹也;如果看成认知的主要来源,毒药也。
以上仅为我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