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读后感_900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900字
林徽因传
张清平
我曾经无数次地想过,林梁二人在宾大毕业之初若未毅然决然选择回到动乱的祖国,而是留在美国,那他们的人生会是怎样的?
他们不会经历抗战和内战的颠沛流离,他们不会在一次次地空袭中狼狈不堪,他们不会长时间为生计发愁,他们不会因为医疗条件及经济条件的限制而饱受那么多的苦楚;同时林徽因恐怕也不会在颠沛流离中患得在那个年代束手无策的肺结核,同样也不会早早地撒手人寰。
想到这些我曾会想他们会后悔吗?后悔没有“聪明”地选择留在舒适地美国?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小梁从诫和林徽因那段对白,我得到了答案。
“如果日本人打到这你们怎么办?”徽因特别平静的说,“中国读书人不是有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
林徽因和梁思成是有信仰的,是有追求,有理想的。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祖国的建筑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铭记着自己身为中国人的骄傲所在,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古建筑。
这些信仰、追求、理想不会因为自己是博学还是寡闻所改变,不会因为国家是强大还是弱小所动摇,不会因为自己是被认同还是误解所思迁。
他们中途有无数次机会可以反悔,可以离开让他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祖国,但是他们没有,我甚至没有看到他们任何人流露出哪怕一丁点这方面的想法。
纵使他们肯定知道在那时的美国以他二人的才学可以生活地更加体面,可以不用为生计发愁,可以过上起码看上去更有尊严地生活。
但他们从未有过如我般狭隘地想法。
如今的我每每看到想到他们的故事不得不由衷地感谢他二人当初不如我般地狭隘,否则我们将无法看到一个如今依旧这般鲜活地林徽因,同样也不会给世人留下他们那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地感情生活,以及至今让人猜不透的与徐志摩金岳霖之间的种种纠葛,同样也不会给我们留下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的贡献和成就。
我想他们的一生无论经历多少磨难,承受多少苦楚,对抗多少病魔。他们仍旧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对于他们而言,生命不在于享受过什么,而在于承受过什么;不在于安逸了多久,而在于磨砺了多少;不在于得到过多少,而在于留下过多少。
这就是我心中的林徽因和梁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