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千年一叹》读后感_2400字

2019-09-26 20:27:12 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2400字

余秋雨《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一)

近读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散文《千年一叹》,从余秋雨先生的足迹中又一次地领略了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今日之风光,今日之风土,今日之人情,更领略了余秋雨先生对人类文明洞察后的深层思考及深邃的思想解读,何谓千年一叹?秋雨先生应邀香港卫视巡礼文明古迹,在世纪之交,找寻人类文明演进的逻辑,发出千年的浩叹!

“我们在世纪末来到这里,只是他们眼光的一种延续。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已不会像拜伦、苏曼殊那样痛心疾首。希腊文明早已奉献给全人类,以狭隘的国家观念来呼唤,反而降低了它。拜伦的原意,其实要宽广得多。”

行文至此,作者并未展开一个纯粹的西方文化捍卫者及文化渊源追随者的狂热,期间本年度睿文拜读过的名人传记丛书《拜伦》中所描述的〈希土战争〉从中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族群。一个宗教团体都会在自己的文化认同上来确立自己的归属感,并向拜伦那样勇敢地、不屈不挠进行殊死抗争。

当作家及新闻工作者一行踏入兵燹频仍、民族矛盾冲突的耶路撒冷,秋雨先生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全球的反犹狂潮中,倒是我们中国人表现出了一种貌似木讷的宽容和善良。从宋代朝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上海,都善待了犹太流浪者。结果,希伯来文融入了河南方言,又融入了上海口音,由黄河、长江负载着,流入大海,去呼唤遥远的亲人。”

当行色匆匆的走入尚在“独裁统治”下的伊拉克时,秋雨先生以其悲天悯人的视角,通过一个街角的偶遇,道出了和平环境下的人们是如何认识自我,认识外面的世界:“抓住一位要我们拍照的十四岁女孩,问她:“你是不是像大人们一样,觉得美国讨厌?”没想到她用流利的英语回答:“你是指它的人民还是它的政治?人民不讨厌,政治讨厌。它没有理由强加给别人。”“你讨厌美国政治,为什么还学英语?”回答竟然是:“语言是文化,不一定属于政治。”天哪,她才十四岁。她的年龄和视野,使我们还不能对她的讨厌不讨厌过于认真,但她的回答使我高兴,因为其间表现了一种基本的理性能力。这片土地,现在正因为缺少这种雨露而燥热,而干旱。这种雨露,正蕴藏在孩子们忽闪的眼睛里。”而今日之民主伊拉克,饱受灾难的人民是否还对美国的所谓民主制度而津津乐道?这样的血的教训即使幡然醒悟却已于事无补。所以列宁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不是简单的重复”。

余秋雨先生一行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去找寻历史残留的文明碎片,通过这种艰难、险阻、危机四伏的搜索,去发现,去探索、去推理,去演绎今日文明的薪火相传抑或是仅仅在断壁残垣上的点点荧光。

“我开始关注这种宗教的原因,是它的创始人的名字:査拉图士特拉。一个大概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早期的雅里安人。尼采曾借用这个名字写过著名的《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对近代世界包括中国很有影响。波斯人很大一部分是几千年前迁移到伊朗高原上来的雅里安人,查拉图士特拉的血统说明了这种渊源。”

“我对拜火教的教义也一直有兴趣。世界各地许多原始宗教所崇拜的神往往集善恶于一身,人们既祈求它又害怕它,宗教仪式是取悦它的一种方式。”

“拜火教还宣布了世界存在的时间(一万两千年),宣布了对异教徒绝不宽恕,又宣布了除波斯人之外的外国人都是劣等人。拜火教的经典为《阿维斯塔》,据说是光明之神阿胡拉交给查拉图士特拉,要他到人间来传道的。”

(二)

拜火教于今日之中国,已是一个遥远的过去,它是浩瀚夜空中的一点星光,只有手拿“望远镜”的历史学家才能找到它,祆教是流传至中国后的一个极其陌生的称谓,一个祆字,不知要难倒多少有学问的人?因而我们才知道大唐气象的廓大与包容,兼收与并蓄的王者风范才是我们崛起的中国人理应拥有的气吞万里如虎的襟怀......

秋雨先生的行程在印度恒河岸边时,他所目睹的是“秋雨打荷”的凄苦与残破,做为一个一向以儒雅著称的文化学者,却描摹出一个“白描”式的污秽与令人作呕的“恒河圣水”!

“甘地一直认为人口问题是印度的第一灾难,说过“我们只是在生育奴隶和病夫”的至理名言,现在,他从墓园向外张望,只需看到一小角,就足以让他惊叫一声:“哦,天哪!””嗯嗯!印度一直被中国人所诟病,其原由是他们充满自信的奇葩式的挑逗与挑衅,居高临下的俯视,妄自尊大的自我炫耀,这让令一个文明古国的人民所嘲弄,这应是历史埋下的祸根......

“历史有很多层次,有良知的历史学家要告诉人们的,是真正不该遗忘的那些内容。但在很多时候,历史也会被人利用,成为混淆主次、增添仇恨的工具,因此应该警惕。特别应该警惕那种煽风点火的“知识分子”,他们貌似充满激情,其实早已失去良知。 几个文明古国的现代步履艰难,其中一个原因,是玩弄历史的人太多。”

历史这个“小姑娘”在毛延寿的手里,乾坤颠倒,妍媸失真,怀有一种恶毒的贪婪,这是当今掩藏在“铁幕”后的政治家们所进行的肮脏交易,他们常常用自己咒符般的权杖不断地击碎“潘多拉的盒子”......

当秋雨先生与蕞尔小国尼泊尔以玄奘般地凯旋时,他不无自豪地发出这样的喟叹:“至此我们可以做一个概括了。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粗粗一想,大概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赖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跟随秋雨先生的脚步,游历了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或许我们仅仅拾到了一个被历史冲刷的珠玑,或捡拾到了一个残存的贻贝,这足以让我们欣喜,从中可以看到对着太阳映射出过去的光泽,更能通过“河图洛书”的扶乩,虔诚地卜筮出充满希望的未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