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读后感_1900字
《半生缘》读后感1900字
这是我读过最长时间的一本书,没有之一[捂脸]
我也是一个看了不少小说的人了,却是第一次读张爱玲的作品,实属有些惭愧。我读一些大家的书的时候有一个小习惯,就是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知道一些作者的心境,读起来理解的也会好一些。所以我百度了一下张爱玲,了解了一下她的家世和生平,她和胡兰成的事情我所知道的不多,但是她的作品从女性角度出发所透露出来的情感实在是很感染我。前几年,我看的小说比较倾向于轰轰烈烈的故事,感受冲击大了就感觉是好作品。而半生缘整本书其实是很平淡的,近一年我也开始明白,在平淡中牵出波澜的故事是更容易触及心灵的,更容易让人感觉到悲伤和惋惜。本身悲剧的文学作品就很容易让人记住,在记忆里经久弥新的。鲁迅先生说:“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而半生缘就是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价值观催动下,把所有的感情撕碎了摆在你面前。
顾曼桢和沈世钧的爱情成了时代的牺牲品,被人性摧毁。其实我很喜欢曼桢的性子,独立自主的女性,有知识有想法。而沈世钧,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温柔的人,对曼桢也很好,但是他却从来没有给予曼桢足够的信任,他甚至懦弱,虽然他也会去争取,可是遇到困难他就退缩。曼桢说:“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曼桢真的是一直在等着他的,在被曼璐关在屋子里的时候,她一直在等着世钧来救她,一天一天的等,可是沈世钧听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不相信曼桢,他宁可相信自己在看不清路时的臆想。就这样,曼桢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他总是自以为,自以为作出的决定对大家都好。所以他转身便选择了翠芝,一桩令父母很满意的婚姻。他这个人,实在无趣的很,他自己都说了“人生不就是这么回事吗,”你的人生这么回事了,只是苦了曼桢。多年后的再次见面,曼桢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到此,所有的误会都解释清楚了,他们的感情也真正的结束了,就像死了一样。
曼桢的悲剧,曼璐可谓是功不可没。我依稀记得,曼桢和世钧最后一次见面,她因为曼璐冲世钧发火说:“我几时看不起他了,是你看不起人!我觉得我姊姊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要说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跟妓女是谁更不道德!”可笑吗?曼桢为了维护姐姐和世钧吵架了,而曼璐转手就把曼桢出卖给了祝鸿才,何其讽刺。我有时会想,如果不是因为这次吵架,世钧是不是会相信曼桢一点呢?其实曼璐也是一个可怜的人,为了家庭生活,她不得不出去做舞女,放弃和豫瑾之间的感情,看到曾经的爱人对妹妹有了好感,同样都是姐妹,我理解她看到曼桢如此好时的心情。说到底,也是意难平。如果是以前,我一定会对曼璐的行为义愤填膺,可是现在,我开始懂得不是局内人便不要妄下评价的道理。因为我明白,如果换了我是曼桢,说不定会做的比她更过分。以前总认为就算一个人生活到了泥泞里,也不应该自甘堕落,这话是没错,可若是多了几分指责的意思,就不对了。俗语说的好,“站着说话不腰疼,”生活在阳光里的你,有什么立场指责处在黑暗里的别人。曼璐对曼桢说,她累了,现在也该轮到曼桢来养家了。这些年,曼璐也承受了太多。一直到曼璐死去,我才开始回想她的一生,其实她这一生都很可怜,做舞女的前半生,婚姻不幸福的后半生,这一辈子都倚靠着男人艰难度日。只是她,把她唯一的妹妹也搞的如此可怜。
而她们的母亲,也让我感到无比的悲凉。曼璐囚禁曼桢的时候,顾太太什么都没有做,她并没有帮助曼桢,她听信曼璐的话,觉得曼桢嫁给祝鸿才也很好。我真为这种无知和毫无主见而感到难过。顾太太喜欢豫瑾,可当豫瑾知道曼桢的真相后远离顾太太一家人的时候,她却觉得是因为家道中落豫瑾势力故而疏远她们,甚至在豫瑾夫人被日本人抓走时而幸灾乐祸。无知而不自知,以己度人!
说到豫瑾,其实我还是有些喜欢他的,他明事理知世故,不强人所难,也是真心的喜欢曼桢。可惜最后,上天也没有给他多些温柔,战争终究还是给他带来了苦难。
翠芝和叔惠也是令人惋惜,明明两个人互相喜欢,却错过了。叔惠太别扭了,因为门第之见,数次对翠芝的主动视而不见。而书中叔惠仅有的几次失态和焦躁,也都是因为翠芝。多年后再见,物是人非,翠芝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叔惠也结婚再离婚,纵然心中有情,又能如何呢?
我觉得,还是半生缘这个名字更好一些,纠缠半生的缘分,而不是一生。于世钧和曼桢,于叔惠和翠芝,于豫瑾和曼璐。
人生是一场修行,终究还是苦痛多一些的,重要的是对待苦痛的那颗心和自己的自尊自爱。
越无可奈何的故事,便越悲伤。
希望曼桢来世可以遇一人到白头。
希望曼璐来世可以有选择,随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