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下卷)》读后感_1200字
《激荡三十年(下卷)》读后感1200字
第二遍读完上下两部的<<激荡三十年>>,对那个时代依然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和印象.以下算是个人的一些浅薄理解吧:
三十年来,摸着石头过河,一直是改革开发路上的核心指导方针;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始终保持经济及产业发展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经济发展定位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方向,也由此中国经济逐步进入高速增长.经济的发展不免会受制于当时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的束缚,在78年邓公的掌舵后,开始逐步消除,继而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廉价劳动力,高污染,高能耗是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
伴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是外国资本,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这三个重要的利益集团.三十年来它们之间围绕财富,权利,和成长空间相互进行着倾辙,博弈,妥协和交融.
改革开放始于刚刚结束的十年动乱,此时的中国百业凋敝,民众困苦不堪.虽然她有一颗强烈摆脱贫困落后的心,但摆在面前的却是:匮乏的发展资金和非常薄弱的工业基础(产业缺失,基建缺失,现代化工业所需工人缺失...).于是中国不得不靠廉价的劳动力,优惠的税收和土地政策来吸引外资,继而引入技术和管理.也由此,外资开始逐步进入国家允许的各个行业,成为改革开放道路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改革始终贯穿其中,从最初的放权激活->抓大放小->垄断国家经济命脉->以至于当今出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针对国有企业的优化激活一直在延续.个人觉得国有企业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对其的改革不外乎:保证经济发展在可控范围内的前提下,提高国企的效率,减少浪费,不拖累国家财政,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自始至终的它也因此成为中国经济腾飞路上另一股重要的力量.除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在自由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掌门人对其私营化道路也异常的艰难,风雨路上功成如联想,兵败如健力宝和科龙,究其原因可能是上级主管部门为了规避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以及担心原始管理层上下起手,沆瀣一气以至于到不可控的境地.
78年前后年还有一些重要的事发生:高考恢复以及知青逐步返城.前者再次开启了为祖国发展输送人才的大门,而后者则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避免地区不稳定,国家开始逐步有意识疏散闲散人群,其中高校扩招和支持个体工商户(后期逐步发展为最初的民营企业)就是其中之一.在农村,由于人民公社制度效率低下,在偏远地区,特别是在灾荒年,它根本无法维持生活所需,而小岗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一些农民为了生计,冒险发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自主性,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继而得以在全省,全国推广.这样一个自下而上的改革,不知不觉影响了全中国.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大量劳动力被释放,在耕地较少的东南沿海地区,人们逐步摆脱土地的束缚,再加上这些地区人们的经济思维相对比较活跃,继而逐步造就了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私营企业(温州模式)的崛起.意外崛起的民营经济逐步走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力量.
三十年改革跌宕起伏,远超我原以为的困难和曲折.国家也不是我所以为的无所不能,事事顺利,摸着石头过河是那个时代最真切的写照.读完此书,面对未知,内心又多了一份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