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这样读书就够了 读后感(3)篇

2019-05-19 01:10:00 读后感
这样读书就够了
作者:赵周
《这样读书就够了》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基于《这样读书就够了》版的完善之作。拆书法与成人教育学的五大公理一脉相承,强调以学习者为,关联经验,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即是供组织学习的“RIA现场学习”和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这本书将让你收获更的学习方法。通过便签法的使用和拆书家的讲解,学习者能快速直击一本书的精髓,并将其转化成工作和生活中用得上的能力。拆书帮曾服务无数企业、商学院、读书会,它所提供的不只是针对知识的解读,更是对学习者反思力和行动力的催化。学习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拥有学习力,你就拥有了对生活的掌控力。
这样读书就够了 读后感 第(1)篇

双十一和双十二,我差不多买回来了1000块钱的书,时间已经过去40天,可我总共只看了两本半。

说真心话,我特别焦虑!

每天朋友圈都有人在打卡阅读,在转发《11月我读了20本书,推荐这3本给你》,《想要升职加薪,你只需要这5本书》,《想要提高阅读效率,你差的只是这7本书》……

怎么办,我被落下了,所有人都在拼命努力,充满正能量,只有我在蜗牛爬。

别人怎么能看那么多书?别人怎么对生活对事业都充满了积极上进的正能量?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是我看着这积极上进的朋友圈,却只是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我想一定是因为杨绛老人的那句话,想得太多,读书太少。

我早起晚睡,挤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看书、听书,收藏整理公众号文章,报名付费课程。

然后呢?我还是我,不仅多了没有仔细看完每一篇文章的压力,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步。

1.

我真的拼命想要上进,可是不得其法,直至我看到这本书,只觉醍醐灌顶。原来我的问题不在于读书太少,而在于没有内化。

这本《这样读书就够了》是拆书帮创始人赵周基于《这样读书就够了》(2012版)之后的完善之作。

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赵周,拆书帮创始人,教育实践家,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专家,《经济观察报》《销售与市场》专栏作家,著有《拆出你的沟通力》等书,并有多本译作。

拆书帮是一个非营利性学习爱好者组织,践行通过学习改变行为,将知识拆为己用。截至2017年10月,拆书帮在全国拥有33家正式分舵,18家筹备分舵,覆盖40多个城市。

赵周老师认为,看书既要看懂又要记住,这是在应付考试,而不是成人学习。成人学习,不应过分关注看不懂和记不住,而应关心能不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带来行为的改变。

拆书法与成人教育学得五大公理一脉相承,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联经验,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

针对如何处理繁杂信息、如何高效迭代知识、如何将常识学以致用的问题。

高级学习者的方法包括两点,分别是:

1)t具备高效的学习能力,把知识拆为自己的能力;

2)t构建个人知识体系,让一切学习助力我成为专家。

阅读本身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也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

重要的不是看懂和记住,而是要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并且实际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

拆书帮认为,出于学以致用的目的,你不必写索引、列大纲、记笔记,甚至没有必要读完整本书。只挑选对自己有用的部分阅读就足够。

2.

那么现在重点就是,究竟该如何内化?

首先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上次看过的书是哪一本书?不管是小说、杂志、阅读类书籍、经管类书籍,甚至微信上的文章也行。

请问你记住了其中的哪些理论?

如果你记笔记了的话,请问是几乎按照目录,做了一个思维导图,或者抄下书中的部分段落吗?

更或者,你在阅读到书中的某个章节时,是否有过“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的,想要拍大腿的感觉?

如果已经回忆完毕,现在请告诉我,除了上述的这些,你还做了什么呢?

如果做到了前两点,请允许我向你鼓掌,因为你们一定是一位优秀的学生。按照记录板书、整理笔记的方法,把知识点都条理清晰、逻辑明确地列了出来。

如果你们还做到了更多,我不得不说,你们已经开始理论联系实际,非常棒!

我们看书的目的是什么?是用来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让我们有所提高。

书中的逻辑体系重要吗?不重要。

书中的黑色粗体重要吗?可能重要。

那么到底什么重要?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才重要。

我们来用收纳整理类书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书中提到,应该先整理,后收纳。首先你要确定出来哪些是你真的要留下的,哪些是感谢之后就处理掉的物品。然后我们只要收纳留下的这部分就好了。

这句话自然很重要,可是仅仅记录下来是没有意义的。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简直“直击心灵”,这说的就是自己啊!床下塞满了,衣柜塞满了,书柜塞满了,然后又买了更大的柜子,更多的柜子……感慨作者果然是见多识广,体味人生。

可是重要的是,我们要用这句话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整理我们的物品,做好决定,然后只收纳要继续保留的物品就可以了。

一定会有人说,这个太难了,谁能看书的时候,时刻记着提醒自己呢?《这样读书就够了》中,给出了一个特别简单易行的小方法。

3.

赵周老师的便签法,只需利用最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就可以快速提高阅读效果。便签法可以缓解书太厚而读不完的压力,聚焦于内化而不是知识本身,方便事后整理,加快学习进度。

工具:

1)t3本不同颜色的N次贴/便签,分别来做3种笔记:第一种(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第二种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第三种A2:怎样应用

2)t一组多色指示标签(可同色,可多色)

3)t一支笔

步骤:

1)t速读,遇到观点或做法,判断是否对自己有用,有用则细读。

2)t拿一张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简单阐述观点/做法,写下来贴在此页。

3)t回忆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将具体经历写在A1便签,贴在I便签后面。

4)t结合观点与自己的经历,设想可以如何应用,写在A2便签,贴在A1便签后面。

5)t在此页边缘,贴一张指示标签,提醒自己这一页有便签。

6)t读完此书后,将所有A2便签取出贴在墙上,提醒自己今后应用。

7)t不同颜色的指示标签,可用来区分不同类别/重要程度的内容。

对,就是这个办法

按照此方法,我们来标记一下前面的例子:

1)tI标签:确定取舍,然后只收纳留下的部分。

2)tA1标签:上个月大扫除,花费了整整两天来整理、打包、收纳不会穿了的衣物和鞋子。

3)tA2标签:本月大扫除,要把一定不会穿了的衣物鞋包,放进二手回收柜。

4)t拿出A2标签贴在墙上,随时提醒自己,以后才会将书中的观点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4.

既然已经知道了读书的目的和获取能力的方法,我们能做的就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和“如何”。

这里为什么这样做?我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利用?

唯有如此,才能够将知识内化,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转变我们的思维。

也唯有如此,读书才是一件能够让我们改变、让我们前进、让我们变得更好的事情。

这样读书就够了 读后感 第(2)篇

这样读书 还是不够

此书系拆书帮创始人赵周,对于自己学习方法的综述,较为完善。

坦白说,我并不喜欢这样的书名,而且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是我写读后感的标题。

本书共计九个章节,按照作者学习方法的精髓,你可以根据目录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阅读。九个章节,是递进的,也是相对独立的。

我赞同本书中的部分观点,但对于读书与学习的看法,持保留态度。

读书,读一本书前,是应该明确自己的目的,然后便于选择。部分致用类的图书,是可以选取部分进行阅读。虽然我还是更习惯通篇读完。

以下是从原文中摘录的一些观点,觉得新颖,或者赞同的。

1、著名教育家克里提克斯(Criticos)曾说:“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的学习来自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阅读本身也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并且改变行为只发生在将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内化和反思之后。

2、你为读不完一本书而心中有愧,《如何阅读一本书》却质问你:怎么才算是读完?

从头到尾翻过可不算,你得在全书最后写下个人索引,在全书最前页归纳整体架构,在书页中间做结构笔记、概念笔记和辩证笔记。

3、拆书法反对片面追求“干货”。我们发现,热衷于收藏“干货”的人,喜欢转发“鸡汤”的人,以及每天发“坚持打卡背单词”的人,往往是同一类人:对成长有压力,对学习有焦虑,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只好用干货和鸡汤以及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来自我抚慰。

4、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会别人。因此,我很肯定,我比学生们学到的东西更多。教学过程总是充满乐趣,因为你在跟一群聪明人共事,为了共同的利益解决问题。

5、基于中国的现状,对资产不多的职场青年人来说,最优的投资标的是自己的职场能力。在高速变化的当代中国,在所有具备可控性的要素中,只有职场能力可以实现指数级增长,并最终帮助个人升值。

6、在移动阅读时代,如果你关注的微信公众号达到20个,那么你每天收到的推送信息可以编成一本书。在海量碎片信息中看到可能有用的信息,总要浏览一下吧,再收藏、加个标签、笔记分级、硬盘扩容……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能产生的价值却越来越少。

7、买的同主题致用类图书少则四五本,多则八九本。别在乎那几百元买书钱,也别等到打折的时候再买。在学习上,尤其是在明知道对自己有用的学习上,省小钱是最傻的。你不会等医院打折再去看病吧?

8、 人们总说,应该少看手机多看书。其实,这样的说法一直存在。10年前的说法是,应该少看电脑多看书;20年前的说法是,应该少看电视多看书;40年前的说法是,应该少打扑克多看书。人们似乎总是本能地贬低新生事物,现实中则一边享受着新技术的便利,一边感慨着从前的好时光。

总体而言,这本书告诉我的是,读书应该更投入,而不是流于各种干货或一味贪多的表面。并且,学以致用。

我相信,最好的学习方法,肯定是最适合自己的。我想,没有范式和通本。

2019年02月16日

于福建泉州

2019年读的第16本书

这样读书就够了 读后感 第(3)篇

有价值的学习促进者可以点亮自己照亮他人:于己,把推理应用于生活:内化与应用知识、分析与整理信息、追问与反思经验;于他人,引发思考而不是直接告知,为人们开启认识自己的那扇窗,神入和探究交替使用,逾越人们的心理防线,促使他们设计出能够迅速提升自己的方案。第四章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实践方法论。>> I:重述知识的标准n1.诠释:基本用自己的语言,不直接引用原文语句。2.准确:对原文相关知识点解读准确。3.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精练。4.致用:将原文知识点总结或加工成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A1:内化知识的标准n1.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认知。2.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能够清晰地体现出起因和结果。3.对应:和原文或I便签的4个要素对应,使之成为贴切的案例。4.反思:无论想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能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经验,也加深了对原文信息的认知。>> A2:应用知识的标准n1.目标: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SMART法则?n2.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如何?行动人是谁?在哪里?行动何时开始?频率如何?n3.关联: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4.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能推动他人做到的吗?可以量化做的程度吗?行动显性化吗?n◆ 识别自己的核心能力nn>> •对A1/A2来说,最有效的输出是体验与反思。•对前因后果来说,最有效的输出是写作。•对适用边界来说,最有效的输出是教会别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