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没有十年读后感1500字(3)篇

现在小小的我也是一名将来可能的媒体人,这本书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作者原央视记者,这是一本写着女生的书。
读完它想法很多,启示很多。重新定义的什么才叫勇敢:“并不是说,你敢去贫民窟,敢去危险的地方,敢一个人去南极就叫作勇敢,而是你敢于忽略周围人的眼光,敢于正视自己内心真正需要。”
看到她的进步,我也喜欢总在进步的自己。“我喜欢每一年都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每一年自己都有新的进步,我们不需要因为自己的无能和别人妥协,不需要因为自己学艺不精而要靠卖萌掩饰尴尬,不需要眼看着实习生都是95后了,自己却依然原地踏步,为自己的低级错误掩饰搪塞”。
在书中,我看到的作者,永远都有一群可以谈天说地,浪迹天涯,无所不能的厉害朋友,我也希望自己的身边都是这样的人,但这样的前提是,我也得是这样的人。谈天南地北,谈世界。
我很喜欢她的一句话,“我们要留着所有的力气,来让自己变美好”。我希望我是一个很美好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生活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还可以喜欢你……
最后一句,“只有我们稳定地牛X着,才能确保无论风往哪个方向吹,我们都能够迎风奔跑”。一个女生,这辈子可以得到安全感的,只有自己与自己的实力。
也许,我们都只是这个偌大世界中的渺小一员,从出生到长大到变老,也都只是很平凡的一生,因为厉害的人太多太多,可那又怎样,我认为,把自己的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那种,就是成功,就已满足。
二十几岁,没有十年读后感1500字 第(2)篇晚上11点多,被外面的噪声吵醒,就一直没睡,看这本书。
它给我这个二十几岁,以前的“热血”变现在的“温血”青年以惊醒和棒喝。二十几岁,的确没有几年。
大学毕业后的自己,报名西部计划,在南方漂泊了一年;回来后又决定去北京学习,考研;无果后,找了一个现在的工作。虽然每天能与我喜欢的孩子们在一起,也能在工作中实现卑微的价值,但还是觉得,现在的我,依然不是“理想中的自己”。
自己太软弱、怯懦。离家的时候,体会到孤独无助的时刻,所以才觉得在家乡找个工作,安安稳稳就好了;可是这种安稳持续了将近一年,依然无法平复自己那颗“不安的心”。这么年轻就追求安稳,这是我想要的吗?在外面的时候,想归家,说白了,还是自己没本事,不坚强,才总想依恋家的港湾。
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梦还剩点,家还未回”。对于知识和能力还很弱的我来说,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有什么资格在父母的保护下寻求所谓的确定和安稳。生活,就是变化和不确定。
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在心里已然有了清晰的轮廓。看见朋友圈里许多大学同学都结了婚,有的都有了孩子,只有祝福,没有羡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道路。“一无所有”的我,清楚地知道,我现在不想考虑除自己的工作和前途以外的任何事。心一定坚强一点,斩断不必要的情感、情绪,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情感,主要是离家时,对亲人的牵挂和不舍,对家的温存的留恋。
努力,不跟任何人比较,只想靠近“理想中的自己”。
但我也一定得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我现在的工作。所以,该休息了。
二十几岁,没有十年读后感1500字 第(3)篇
最近读的书都有些沉重,特意挑本轻松的换换脑子,全书好像是公众号文章大合集,一针一针的打鸡血,可惜蒙古大夫手法欠佳,扎的肉生疼。对于刚过了那十年的我,只能就着作者的笔迹,缅怀下过去,然后摇头撇嘴,感慨完全不是书里的样子!
与作者经历类似,二十几岁时我也机缘巧合的在拉美混迹三年多,朝九晚九又浪迹天涯,可最初做决定时完全没有书中瞻前顾后到大义凛然的决绝,有的只是年轻时的无所畏惧和对未来的期待,憧憬与好奇。后来在海外的日子确实很美好,但也不是像作者说的那样玄幻。很担心不谙世事的小朋友读了之后就进入了“外国月亮比较圆”的误区。其实要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最重要的是内心有不被世俗干扰和同化的理想,并且有始终朝着它努力的决心,跟遇到的人,在哪里过没有太大的关系。
记得13年的某个午后,在墨西哥的“包子铺”跟两个女孩吃饭,那时我将去巴拿马,另一个要去委内,饭间大家依然像往常一样嘻嘻哈哈,唯恐显得矫情。突然有人提议举杯,说,“希望五年后,我们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一刻碰杯的宣言和阳光映衬下两个女孩的笑脸一起被刻在我心里,特别美好。
现在看刚好五年,我们好像都还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幸运的是,我们都未曾放弃努力。
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