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篇

听过很多推荐,但一直未曾细读,盖因内心深处对于沟通方式的工具化有一定程度的排斥。虽然卢森堡博士一再强调了人本主义关爱与平等、换位与感受等核心理念,但作为一种解决冲突的对话工具,“非暴力沟通”依然存在显著的功利性,它仍旧属于为达成某种共识而执行的对话引导技术。也是因为自身性格和“言为心声”等传统文化熏陶,对于程式化思维惯性会影响率直性情和真实自我的恐惧,一直存在于与“非暴力”的接触过程中。辩证来看,本书的大部分案例源自于咨询实战,即是在某种冲突情境中以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为目的的“标准式”引导问话。而作者在过程中实际都在扮演调停者或诊断者的角色。这使得非暴力“八字箴言”的成功和有效,依赖于一个隐藏的前提,即参与者各方拥有通过对话改善现状的意愿和动机。主观意愿、非突发性、双方平等前提,是书中未曾言明的环境条件。这也使书中关于突发矛盾解决的案例多少读起来有些生涩刻板和缺乏说服力。个人认为,“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技术,在具有既定共识的特定场景中是有成效的,但它未必适合于所有具备冲突性的对话。譬如,在一段没有感情的婚姻中,对久不归家的丈夫坦言,“最近几周你每天都到凌晨才回家,我感到很受伤”,显然缺乏共同努力改善现状的共识,恐怕也很难改变语言信息之外传递的攻击性和隔离感。任何对话技术的运用都需要合适的语境,这一点很重要。当然,尽管存在一定使用环境和文化适应的局限,但“非暴力”通过对共情、坦诚、直面自我的强力专注来“邀请他人成为自己”的核心理念,依然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因而,跳出语言能力和技术层面,“非暴力”本质上是在帮助自己和他人清楚地认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情感,并以此为基础改善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就哲学层面,它相信人性本善,或至少在努力挖掘和唤醒人性中善的部分。我相信,真正打动人心的对话从来都不是依靠某种标准格式或语言语法,而在于拥抱真实的勇气和落落坦然的胸怀。尝试在每一个焦虑、沮丧、难过、愤怒的时刻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和渴望,并学会将这些感觉、情绪、需要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是“非暴力”的第一步。至于表达的方式,书中总结的只是一种精神,一种参考,而绝非标准。领会而不尽信,对于非专业人士的非暴力沟通,意识的培养胜于技术的精进。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第(2)篇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
非暴力沟通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吗?”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所以,你想……”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第(3)篇
与人沟通是一门学无止境的艺术。它在学习,生活的每一个阶段所收获或者参透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正如我自己,最近总是在苦恼与他人如何有效以及正确的沟通。书中卢森堡教授说到的非暴力沟通,一方面需要人尽可能的倾听,而不是在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就妄加指责;另一方面又要求及时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需求,而不是因为他人无法满足你自己的需要而只责怪别人。这些方式更加温和,也就是提倡的非暴力,倡导耐心和等待,拒绝过早的批评和评论。这些要件听起来就很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做到,更何况真的实践。作为一名知心伙伴与他人开导交心过程中可能更加适合,在日升日落的普通生活中,繁杂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注重礼仪,了解倾听的重要性,知道要适当表达,但是倾听到哪个阶段,又什么时候开始表达,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