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2:在危机中生存(知乎「一小时」系列 HOUR:044)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关于中东六日战争n这本书我看的比上一本慢n看1的时候还没决定要来以色列,看完心痒痒,想着要是能来看一看该有多奇妙。看2的时候在等待出行中,跨度小半个月,在以色列的旅途中结束本书。此刻正坐在从拿撒勒前往加利利海的路上。以色列之行,总觉得每天都在补课,而百闻不如一见。这几天的旅程,在以色列的时光,从第一天到耶路撒冷看着满大街握着抢的青年男女士兵发怵,到在阿卡古城、当地导游和我们聊起他几次去中国的经历。从看着橄榄山满山的坟墓、整个山谷的肃穆,到此刻、坐在大巴上看窗外的满山绿色。来之前我在想这里安全吗?来之后很多朋友问我以色列安全吗?n这便是在其外的感受,不太平。而身在其中,若不是看过历史书或者走在老街上,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经历过、甚至此刻也不算完全的太平。书里的以色列,凡看过,都明白,这地方注定太平不了。太多的历史渊源,耶路撒冷,世界的中心、上帝的“应许之地”。只是当所有人都把这里当作应当的应许之地,应许背后便是争夺,和平就成了无解的题。来之前,看美国国家地理的纪录片,一开篇如此介绍:n“耶路撒冷,Jeru代表是城市,Salem的意思则是和平。”
而在近代史的故事里,这个城市,就没有和平过。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都是为了家园,谁都无可厚非,犹太人找个家有错吗?而阿拉伯人突然就没了家又找谁说理去?从此双方都在动荡中,然而在耶路撒冷大街上,看着导视牌上的三种语言,希伯来语、阿拉伯语、英语。也许所谓的世仇,是无解的题,却又在无解之中奇妙的共存着。这本书讲六日战争,讲以色列、埃及、约旦的硝烟战火。谈不上是非对错,因为历史本就是胜利者所书写的。而耶路撒冷的故事,剪不断理还乱,更分不清了。如只是纯粹从作战角度来看,以色列的节奏是先抑后扬,从无胜算到大获全胜,前期有过多的“谨慎”,“天真”的想依赖美方,而后主战派达扬上台,并非鲁莽作战,而是战术大胆、战略谨慎。埃及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总统纳赛尔,还有政治原因给民众的烟雾弹。而更让人意外的是,经历这场战争后,虽然知道了国家的“欺骗”,把一场绝对败仗描述成胜利,甚至连在联合国的发言人都没告诉实情。但民众对于纳赛尔依然是那般拥戴。在他们心中,这位英雄曾带领他们推翻封建王朝,即使晚年他的决策失误,民众心中他仍然是那只“埃及的雄鹰”。 纳赛尔死后,他亲选的继任者如此评价他:纳赛尔早已死去,在三年前,就在以色列发起攻击的一小时后。约旦,一个如今的旅游国家。夹在其中,左右不是“人”。响应战争,是死路,不响应,也是死路。前者面对的是以色列人和他们的军队,后者面对的是所有的阿拉伯人和国家。最后,他选择了出战。看历史故事,是看时间轴;而再加上宗教故事,就是不同维度。以色列,就是这么一段三维认知体验。在18末19初,刷新了一段新认知区域,是一段特别体验。书评+旅评,以此为记。写于以色列特拉维夫n2019年1月6日
这本续集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在前面看到苏联人欺骗埃及领导人以色列即将袭击叙利亚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我最爱的那本武侠小说——金庸的《天龙八部》。后燕的残余势力姑苏慕容氏为了兴复大燕,就想趁天下大乱的情况下伺机建立政权。于是在一对契丹夫妇【这对契丹夫妇就是萧峰(乔峰)的亲生父母】探亲的时候慕容博让他的好友吐蕃国师给大宋境内少林寺方丈玄慈大师传信,说契丹有一支精锐部队即将进攻大宋,让方丈带人前去狙击,于是玄慈大师带了一帮武林好汉埋伏在雁门关外,在契丹精锐部队抵达雁门关的时候奋力一击击杀契丹夫妇的全部随从和那位没有丝毫武功的契丹妇人,随后契丹人把众位江湖好汉全部打倒在地,但是并没有杀他们,然后在关外绝壁上写下了这次被袭击的事情,随后跳下了悬崖……
想当年,天下局势也是错综复杂,大宋,契丹,大金,吐蕃,西夏,大理等国同时存在但是并不安宁,特别是大宋和契丹连年发生军事冲突……像极了当今的世界……
以色列2:在危机中生存(知乎「一小时」系列 HOUR:044)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古人说,攻城容易,守城难。以色列建立之初就一直艰难前行,一个犹太国家对整个阿拉伯世界,可见守住以色列多么难。
不同于其他国家,以色列和美国是关系较为密切的,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也提供了他们的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犹太人的确很聪明,他们的势力竟能影响到很多个国家政治层面的决断,这不由得让人佩服,尤其是以色列犹太人为使联合国承认本国的主权和后面为守住以色列所做的努力,颇让人惊讶,为他们的决心和勇气。
看到犹太人内讧,会想到自己的国家,国家大义这样大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在不同的立场,我们所希望和要求的可能就不一样,也因此平常人很难对此作出准确的论断。
以色列的历史和未来,仍然值得人关注,或许对于这个国家的关注,还可以再多一点。
已完。Õ_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