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 读后感(3)篇

阅读过程一直觉得较为平淡,并没有一个很具野心的构思,也不觉有惊艳的跌宕起伏剧情,全书读到还剩4面时都想“不过如此”“仅此而已”。走在路上读到最后结尾处却起了一身又一身的鸡皮疙瘩。恐惧,不是没有预想过最差的结局,而是猝不及防地闯入。与之前的平淡相比,五星送给了这样的结局。
“我知道你要杀我,但我没想到你竟然因为这个要我的命。”——这也是东野作品一直以来的作风,再华丽的作案手法都没有最简单的作案动机让人寒彻心骨。最深的恶意往往埋藏在最不可能的人的心中。
东野的很多作品都会以某一群体的人作为关注的对象,比如《虚无的十字架》中罪犯的亲属,《红手指》中年迈的老人,还有这本《放学后》中青春期的年轻人……这些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构成了整个社会,通过对不同群体心理状态的描述,我们也正视到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容易视而不见,而正是这种漠视才会纵容和滋长更可怕的问题。
每一次放学后对前岛老师来说都是一次噩梦,因为他不知道危险何时会出现。当村桥老师被人杀害之后,学校里被迷上了一层灰色的幕布,每个人都在猜测是谁,可是有猜不出来彼此猜疑。社团游行表演竹井老师在众目睽睽之下死去,让大家有很害怕,每一次放学放佛都是一次危险开始。
前岛一直以来都以为凶手的目标是自己,知道他发现了惠子和异样之后,他如抽丝剥茧般去找寻答案。原来一切都是因为两位老师偷看了惠美的隐私,当青春期的女生隐私被人窥视后,那一种视觉强暴会给人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毁灭。
青春期的孩子极为重视自己的隐私和梦想,在他们心中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处于敏感时期的孩子老师需要适当给予他们关注,而不是如村桥一样对孩子们的想法一味的打压,那样只会让孩子们厌烦的心里。
当美丽、纯粹、真实的事物被破坏,重视的回忆和梦想被摧毁时,恨意便萌发开来,恣意蔓延开来。
放学后 读后感 第(3)篇第二次看这本书,多年前所看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所以重新拾起来看。这本书据说是东野圭吾的成名之作,发生在校园内的案情,两个女孩为了自己摆脱来自老师的『视觉暴力』,而设计了凶杀案。东野圭吾的写作手法总是有暗线进行,主人公的出场便是以为自己已经被人盯上,有人要害自己,其实这只是两个女孩子的障眼法,她们成功地设计了两起凶杀案,都是让男主人公认为是自己的侥幸而没有被害,他其实不知道他本就不是这两女生的目标人物。不过最后结局却又把一条暗线引出来,他的妻子原来已出轨,主人公最后死在妻子情人的手下。他的出彩之处我感觉就是这两条暗线,而对于学校的老师的本性也是从侧面进行了烘托,可见东野圭吾对于老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也是具有抨击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