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3)篇

千年一叹——余秋雨
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在世纪之交跟随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跋涉数万公里,寻访世界古文明的路上写下的日记,是他对历史和文化的对比与思考。
这一路,从希腊出发,开车经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到樟木口岸回家;穿越希腊文明、埃及文明、阿拉伯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回到中华文明。途中所寻访的古文明遗迹、所欣赏的大自然风景、所感受的社会人文现象,无一不让人动容,在他每日疲劳奔波后最质朴的笔下写出来,如临其境、心有所感。
这本书,其实类似于游记,我懂得每日马不停蹄寻访之后深夜写文的感觉,因而这本书于我心有戚戚焉,当然余秋雨先生盛了满肚子学问,所看所感的焦点与深度是我仰视的,我也希望自己能得他百分之一,于我行走世界的理想能增加一点厚度和意义。
这段行程,又恰好合了我最近一直在研读的中东地区。这一大片人类几大文明发源地,几千年来盛衰枯荣,你刚唱罢我登场的聚散离合,这里曾是一片璀璨繁华的王国,这里又是一片衰败混乱的土地,怎样伟大先进的文明也抵不过岁月侵蚀,人类上万年的繁衍生息于地球而言不过是眨眼一瞬间,最终,还是大自然才让人类找到轻松与安宁……
独独中华文明由于地理原因,阻隔于中东大陆,有幸独立于几大互相征战互相毁灭的古文明之外,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绵延千年未曾断绝,然而“正是这个优势带来了更沉重的累赘,好事在这里变成了坏事,荣耀在这里走向了负面。因此,新世纪中华文明的当务之急,是卸去种种重负,诚恳而轻松地去面对自然,哪怕这些重负中包含着历史的荣誉、文明的光泽。”
从世纪之交至今,又走过了近二十年,世界从二战结束的一地鸡毛到现在,二十年已是不短的时间,有些国在向前奔跑着,有些国在原地徘徊着,而有些国在向后倒退着,人类的和平呼唤理智与克制,我们又能做一点什么去唤醒沉睡的灵魂?!……
余秋雨先生仓促之间写下的文字,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着意描写景物处,颇有他独特的意境。
我向大家推荐此书。
千年一叹读后感 第(2)篇至今为止看得最慢的一本书,因为看的仔细也在看了之后还查看作者所写的东西和地方的图片。
跟着作者一路而行,随着作者的视野去看世界,随着作者的脚步去追寻文明。字里行间细细揣摩,时而惊心时而心痛时而欢笑时而悲伤。
痛心文明在消失同时也庆幸中国的文明能够不断传承下去,中国文明讲究内修外练,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学习毛笔学习国学的原原因吧。
文明发展的太快太疯狂会让人惧怕,有时也需要停下脚步,回归自然远离尘嚣,才能沉淀。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逃离城市的原因。年轻时喜欢热闹,随着年纪增长,越来越喜欢宁静,崇尚自由。只有心静才能听得到生命的声音,才能去好好学习体会。
因为欠缺功底,无法评论其他,只能说,这是一本值得深看的书,希望有朝一日也能走出去,带着相机和文字去旅游。
一本好书,仿佛一个人,你想仔细地去读又舍不得读完,于是放慢速度,认认真真,所以你能更了解作者并看见作者的心与意境。
舍不得合上书本,意犹未尽……
千年一叹读后感 第(3)篇非常羡慕崇拜余秋雨先生,羡慕他能够遍访古迹,抚摸古文明的瘢痕,触碰现代文明的脉搏;崇拜他面对危险总有股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的文人执念。我一直持有一个观点,人的一生在于经历,酸甜苦辣,世间百态,经历才能增加人生的厚度和宽度。而这种经历最高效的便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疑余秋雨先生是最好的践行者。
千年一叹相对于山居笔记、文化苦旅少了精雕细琢的匠意,却多了那份更深沉的感叹。千年一叹,叹文明的衰落、断层、丢失;叹地区冲突宗教纷争使阴云密布、民不聊生;叹孩子眼中群体性的灰暗无神、茫然无焦。
面对这整书的满目疮痍不禁赞同余先生的观点,人类为了摆脱粗粝的自然而走向文明,但是渐渐发现,事情发生了倒转,拥挤的闹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