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3)篇

马亲王的语言诙谐凌厉,文章逻辑缜密,惯于在无声处听惊雷,无色处见繁花。这在当年看《三国配角演义》时就领教过了,往往史料里一点点的错漏,一丝丝的痕迹都难逃其法眼,一旦抓住,顺藤摸瓜,使劲一薅,连瓜带子儿花叶泥沙,俱都呈现读者眼前,便是此时读来仍觉云里雾里,再听亲王娓娓道来前因后果,逻辑缜密得不容辩驳,方才以手拍额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显微镜下的大明王朝》,看题目就足以吸引多数读者,历来治史都说王侯将相、朝代更替、庙堂权谋、发展规律,少有聚焦于民间的历史书籍。而我等对历史持欢喜态度的读者,多多少少也曾犹疑揣测,历史岂能净在庙堂,民间百姓疾苦生计仅以高屋建瓴的态势蜻蜓点水的笔法一笔带过,如此历史观怎堪正确?历史不是只有皇帝宰相,更多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正是如你我般的所谓屁民。亲王的这本书正是要带我们去领略民间百姓身边的琐碎纠纷如何一步步揭示出大明王朝的盛衰兴亡。
徽州丝绢案、婺源龙脉保卫战、杨干院律政始末都发生在徽州地界,我们先要感谢徽州人民的“健讼”习惯,否则如此精彩的诉讼始末是绝难留存至今的。之所以健讼,首先肯定是相信法律,所以即便丝绢案唇枪舌剑、婺源龙脉互相攻讦,甚至如法椿这群肆意妄为,仍不至于跨律法而行,只是耍花招而并无下黑手,都因为有一个前提相信法律,这也从侧面昭示明朝至少初期它的确是一个法律社会,太祖朱元璋在裁定各式律法条例之时,也的确曾经为广大老百姓操过心的,只是事与愿违,后期被多数不法官吏豪绅所利用。
其实官府与民间大多纠纷不外乎赋税,劳役。明朝正税其实并不多,但是各式花税、加税,再加上层层剥削、胥吏猖狂,底层老百姓实不堪其重,逃离自尽比比皆是。致使明中后期,征税难,征兵难也就见怪不怪了。国库空虚,百姓羸弱,确实中间这些个蛀虫个个脑满肠肥,明朝本是中华史上治贪最重的朝代,国初甚至有“扒皮实草”之刑,却如何落得个腐败王朝,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也不是你我能够评判的,但我们多多少少能从南京后湖黄册库的前世今生,兴衰荣辱看出点端倪。都说宋朝是文人最好的时代,那我认为明朝就是文人最坏的时代。
最后彭县小吏舞弊案和正德年间的四条冤魂,越是如此不紧不慢、娓娓道来,便越觉得背脊发凉、汗毛直竖。光天化日之下,便是如书手人役都可以如此为所欲为,贪赃枉法欺压良民竟然可以做的这么心安理得堂堂正正。让我害怕的不是这些事,也不是这些人,而是这个视百姓生命如草芥的时代。这可真是如元人散曲里唱的那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最后感谢马亲王带给我们的这次历史旅行,以古鉴今,也能以古知今。这让我不但对大明王朝又多了一层认识,也对如今的生活有了一丝感悟,更对今日的美好倍感庆幸!
毕竟:
真正的勇气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活。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 第(2)篇历史本来应该很有趣,可各人对历史的读法不一样。有的人喜欢读正史,以典为鉴,溯本追源,有的喜欢读小说,不用刨根究底,但也可荡气回肠,有人喜欢读战争,有人喜欢读人物,有人喜欢读王朝兴替,有人喜欢读勾心斗角,不一而足。然而正史言简意赅,加之如果古文根底不深,很难坚持下去,小说又多篡改史实,读的虽爽却对了解历史无多裨益。如今历史学家的著作太正,毫无乐趣,小说家的历史作品太虚,纯属借题发挥,如果小说家能以历史学家的态度和精神及小说的形式去写历史,无疑可以让准确性和可读性融合,让历史更贴近大众,也更能让大众读出历史的趣味。
我们在了解历史的时候,大部分是泛泛而读,寻一个骨架,安插一些事件,了解些人物,就某事的前因后果作些粗浅的理解。这样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宏观的姿态,基本都是上层建筑,而社会的底色应是我们理解历史的根系,却被忽略,往往一句“民怨沸腾,民乱四起”带过,接着就是各路大佬赤膊上阵斗得天昏地暗,但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民怨沸腾,民乱四起”呢?所以没有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你就很难说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
宏大的叙事固然可以勾连阡陌,但线索太多也绕得糊涂,从小处着手,以点带面铺陈往往能讲得更透更深,亲王这本书的选点与叙述恰好都做到了上述几点,几桩民间讼案带出体制,律法,税赋,官场,社会生态,一本黄册串联起中央地方和民生,又勾连出大明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这种以小见大,条分缕析的写法虽不能看到大明的全貌,但却对把握它内在的根基指明了方向。
一窍通而百脉开,以后再读历史的时候,又多了几个观察和理解的角度。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 第(3)篇张作霖(影视剧人物)有一句经典台词“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与江湖一样,历史也不只是一部打打杀杀的王朝更迭剧,更不仅仅是一部王侯将相的兴起与湮灭史,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各种人情世故的攀结,各种你来我往的勾斗,从小民到官员,从基层到庙堂,它们共同构造了一部浩荡离愁的历史。都说历史是车轮,挟着时间的洪流滚滚而过,但组成历史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呢?是一个个最普通最底层的小民。他们不仅是组成历史的最小单位,而且是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但历史(史书)中没有他们的位置。他们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下,无声无息的在活动又无声无息的被淹没,淹没在车辙之上漂浮的尘埃里,湮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读历史的全新视角。说全新也并非全新,只是没有达到如今清晰的程度。赋税户籍、人口土地、官吏生态、乡土社会等等各种之前不重视、无兴趣的历史筋骨,此时,正在向我严肃又细腻的展现出他们的魅力来,让我痴醉如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