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望春风》读后感_2200字

2019-09-27 16:54:19 读后感

《望春风》读后感2200字

回不去的故乡

《望春风》读后感

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那是一辈子的封存。春风拂面,十里相望,因为一路向北,不曾相望。

里面有年少的悲戚凉景,有父子的戚戚相依,有与母亲的隔空拥抱,梦中的甜蜜向往。我欲追你而去,你却与我擦肩而过。文中写了五六十年代土改时代的农村,一个可怜的少年自小在没有妈妈的奚落嘲笑中艰难求生,在远离故土投靠亲人后又最终回到故乡却找不到儿时的故乡的故事。千回百转,兜兜转转,跌跌撞撞,从起点又回到了起点,只是命中注定!故事偏线众多,有时别作者会搞晕了头,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可是又神奇地跟着他的一条隐性的线索,就那样好奇的一直读下去,倏尔又豁然开朗了。像他父亲的死,便通庵里上吊自尽,整个描写像一个仪式,陪小儿子到很远的镇上照相馆去郑重的拍了一张小像,嘱托我身边的哪些人可以相信,紧要关头可以去求助,哪些人是个狠辣角色要远离。再到托付给我他出事以后怎么去应付村里人的盘问。可以想象,一个从小没了妈的孩子,父亲临终时候是有多么舍不得,多么放心不下……这点点滴滴的描写中,饱含着一个父亲对他小儿子无限的爱。父亲的死埋藏了一个秘密,吊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仿佛神机妙算的父亲去赴一个什么人的约?直到第三章中,以父亲的死又迁出了母亲终因保全自己而犯下的过错,是因为她的告密才逼得父亲不得已走上了不归路。

作者不愧是矛盾文学奖得主,非常棒的故事由文中的“我”娓娓道来,(如果排成电影或电视剧一定会和《平凡的世界》一样好看 )像从千万里之遥的山巅吹过来的一阵风,风里全是雾,迷失了我的记忆,但闪闪烁烁光辉下,又包裹着一个又一个血肉丰满、表情各异的人从雾里走来,父亲、德正、春琴、春生、梅芳、银锑、高氏兄弟、同彬、老福奶奶、唐文宽、妖娆多姿的王曼卿……“一个个血肉之躯轮番登场,无关温情或残忍,只是那遥不可及的村庄。”

封面上那句“曲终人散时,重返归乡之路”蕴含着无限悲凉。眷恋了大半生的故乡终于逝去,当一个在外漂泊了25年的游子最终踏上了故土,看到的不是熟悉的房屋,玩耍的田埂、小院,而是满目疮痍,拆迁后的破败景象!看到的不是熟悉的亲切而鲜活的面孔,而是或残喘求生的悲凉或孤家寡人,失了老伴儿的落寞,在参加老一辈葬礼时有幸还能见到一些没有入土的过去的旧相识,但他们大多佝偻着身体,眼神空洞而落寞,早已失去了往日一个个或飞扬跋扈,或精明矍铄的样子。但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回味起来却那样生动,浓浓的生活的气息。

我朝东边望了望/我朝南边望了望,

我朝西边望了望/我朝北边望了望/只有春风在哪里吹着。

回首追寻故乡的记忆,那里的人是故乡面目得以丰富的血肉,半个世纪的跨度看乡人命运,坎坷飘零者众,保全确幸者寥寥。人性与乡村道德伦常,欲望与物质诱惑……总是在这里撞击!曾经那人声鼎沸的村庄,人情复杂,落井下石,搞破鞋无处不在,但在某种程度上,村民们依然淳朴,(礼平对小满儿子的赔偿当时也挺让我大跌眼镜的)不管风云如何变换,依然保持着他们自己对人事物褒贬的评判,尽管后来孙礼平那样叱咤风云,但依旧没有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就像当年他轻薄完丽华之后招来满村人的不待见。在他后来发家致富之后,又想去向丽华的亲妹妹丽娟去提亲的时候,亿万身价的光环也没有换来老丈人一家的另眼相看。农村人有着自己的亘古不变的对事情认死理的执着,某种程度上也很难根据时代的变换而轻易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是那一份未经动荡的平静,是大时代狂风暴雨“城市化”的席卷下那份对往昔人声喧闹村庄的追忆……

读格非的《望春风》,尤其在描写“我”到了南京郊区的一个破败的厂子,脑袋里突然就浮现出《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境况很像,但两者的奋斗和心态不一样。满满的以为“我”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会有一番成就。然而,他依然延续着那个12岁爸爸自缢成为形式上孤儿后的惨淡生活。命运,是一场无能为力的自救。满心欢喜的看到他妈妈要接他去南京了,以为从此他走上了养尊处优,读书看报接受良好教育之后出人头地的路子,结果却没想到还是最后聊聊此生。也许如果按我预期的那样,这部书的结尾就不会是他又返回故乡和春琴在一起守望故乡了……

大多数出名作家的各种著作,往往都是写他们的故乡,写农村生活的。那篇神奇广褒的土地本身就会激发人的灵感,美丽的湖泊里蛙声一片、儿时老人们讲的神奇魔幻的故事、村里一尊破庙中发生的种种离奇,风吹麦浪时沙沙作响的广阔的田野,七大姑八大婶农村乡里乡亲复杂的人际……这些美好都是生长在城市的我未曾体会过的。经常会羡慕他们会在儿时有过这样一段农村生活,羡慕他们有自己的一处院子,哪怕几间破旧的砖瓦房可以去承载他们童年的记忆,羡慕他们满头满脸沾满泥巴土星的撒丫子满村疯跑,羡慕他们在打麦场草垛里面可以做堡垒或是藏猫猫有个好地方,羡慕他们在村里空地三两小伙伴看露天电影时候的那份惊奇,这些我都没有经历过。而我呢,从4岁长到14,5岁时居住过的单元楼早已易居他人了……总是在看完这种充满了乡情的书以后感叹自己是个没有根儿的人,不会说方言,没有属于我的童年的祖屋,最疼我的奶奶留给我的记忆是我两岁时爸爸姑姑们跪在刚刚下葬的坟头痛哭。自此,身为独生女的我也难在有这样一份侵入骨髓的亲情打动我,深情难再!就连儿时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现在也很少联系,四散东西!那种空洞,是午夜难以入眠时的深深的落寞……    2月16日芬手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