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脑袋里的怪东西》读后感_800字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读后感800字
一直舍不得看结尾,放在书架上很多天了,今天趁着周五的末日气息看完了最后一章。也算是和本书来一次正式告别。
我是看完《我的名字叫红》过来的,被书名所吸引。《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到底有什么怪东西呢?于是在很开心的氛围中开始了将近十个小时的阅读历程。
阅读过程中除了惊叹奥尔罕.帕穆克的高超写作技巧和卓越的文笔时,对全书的笔记与思考一直非常多。
然而,就像与老友同行一样,在告别了麦夫鲁特后,一种淡淡的忧愁在读完此书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而我也明白,此刻的这种忧愁大概就是奥尔罕帕穆克对于本书的核心表达:一个人背后的一座城市所承载着的一个时代的\\记忆\\与\\乡愁\\。
这种记忆包裹着太多复杂的情感,帕慕克在本书中,以一个街头小贩的视觉去描写,故事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剥开,完整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和严歌苓、陈忠实不一样,帕慕克在小人物的描写上更加现实与哀怮。伊斯坦布尔和土耳其所发生的武装、革命、暴动、政乱其实一直都存在与书中,但是读者很难感受到战争的存在。
因为作者并没有过多的去描写这些历史背景所带来的巨大动荡,而且通过小人物麦夫鲁特的生活冷静阐述。在本书中,时代影响是重要的,但也是模糊的。
就像人面对家乡时的那种感觉——家在那头,我在这头,再回头看走过的路时发现,终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好自己的一生已经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了。世界变化太快了。
如同波德莱尔所说的\\一个城市的外形与面貌比人心变得更快\\。
麦夫鲁特的一生从一夜屋到单元房。房子变了,伊斯坦布尔变了,土耳其也变了,身边的人也变了。唯有麦夫鲁特和斯通纳一样没有变,他依旧热爱他的街道,热爱他的钵扎,他是执着的、善良的、纤细的。
虽然他也曾随着城市的变化徘徊、困惑、沮丧、甚至想要放弃。但在帕慕克的故事里,他终究明白了自己脑袋里的那些怪东西是什么。
“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东西是生计、利益和账单,但只有一样东西支撑着这茫茫人海中的人们,那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