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比利》读后感_1000字
《24个比利》读后感1000字
微信读书上读完的第一本心理类别的书
前半部基本是朝着对比利越来越有利的方向发展,从和蔼的哈丁医生,到考尔医生,还有各位积极提供帮助的律师、作家、医护人员,甚至患者,都让我感到亲切和敬意。从30多章到50多章详细描述了比利从小到大的际遇,更让读者用第一视角感受比利的世界,也更增强了对比利的好感与同情。可后面十几章情况急转而下,比利未经合法程序被转移到政府指派的利玛医院——该医院最后甚至被改造成监狱,令人唏嘘,已经慢慢好转的比利再次出现分裂,情况越来越差,甚至比治疗前更糟糕。负责保护“大家”的阿瑟和里根越来越少出现,到后来甚至不愿沟通,里根更是丧失了英语能力。各种媒体和政府机构的干预,使比利的不幸更进一步。“没有痛苦的世界就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世界,只有在那里,我们才不再悲伤。”凯文的话平平淡淡,其实非常悲凉。
知道这本书是据实编写的,尽量还原事情本相,所以更具有震撼力。从比利被抓开始到对他的逐步了解,一名律师观察并相信他的多重人格,并经过比利们的同意让更多人了解(这种契约精神也是对个体的很大尊重),大家花费精力帮助比利,有的甚至需要承受威胁与家庭矛盾,才能让比利慢慢好转,进行人格融合。
运用他人对事情的感觉、比利的视角等第一人称的切换,让读者更能融入故事,也更感同身受。
作为占很大篇幅“老师”对比利的自述,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比利——各种人格协调合作,为了保护比利而形成的共同体。而且基本都很善良,阿瑟制定的规矩从客观讲是不会对社会有任何破坏的,甚至压抑性欲还有些过头。但混乱时期的到来打破了平衡,也让比利还是需要承担那些本不是他犯的错误。
比利承担着正常人都不一定能担负的压力,仍然保持善良——他在住院期间还为妇女儿童保护机构捐款、自发发传单。人性是复杂的,狂躁的一面并不能遮挡善良的一面,几乎每个人都共存,只是我们有能力控制。
零零散散的写了这些,并不能完全概括本书。作为一本(好像是第一部)描写多重人格的纪实类书籍,此书值得对相关心理学感兴趣的童鞋阅读。
题外话:以前比较流行说遇到什么事情时脑子里两个相反意见小人就开始打架——其实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格构成,在应对不同的情境时采取不同的表现,只是我们能够调节、控制。想想自己能听到自己口中说出与大脑思考完全不同的话是一种多么奇特的感觉,完全可以自己和自己吵架了[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