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1000字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000字
无关紧要的一五八七年,真的无关紧要嘛?
本书截取明史中的一段时间即万历十五年前后,以“大历史”观的角度推测明朝灭亡或者说中国官僚制度发展到愈趋保守僵化的原因,虽说并不很准确,但观点却新颖独特!再加上文笔通俗不失内涵生动不失严肃,的确值得一读。
书中将万历将皇帝这个高高在上的符号变为普通人,让我们了解到明朝皇帝的痛苦一面。就因为你是皇帝,所以你就得为朝廷为全天下做出表率,运用伦理道德的力量使卑下者服从尊上。有明一代,皇帝多是十分个性,文臣多是十分强势,所以便有了宦官当道,皇帝在臣子那里得不到的在太监那都能找回。张居正深知自己要想成事必须与宦官联盟,然十年首辅,死后成灰。他的改革本可以延长明朝寿命,奈何他为人强势,作风独断,令文臣压抑反感,在世时尚可维持,死后立刻被抄家清算,实在唏嘘。继任申时行洞悉人性的阴阳两面。他小心翼翼的维系着群臣与万历的关系,虽被人说成不作为、和事佬,但评价历史人物要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因前有张居正前车之鉴,申时行的确是想作为,然那个保守的官僚政治却不允许他做。戚继光则利用与张居正的关系,有了一番作为,因为他明白,要想做事就必须与文官集团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只有在不超越体制的情况下才能作为。可怜的一代清官海瑞却没能那么“幸运”,他始终奉行儒家传统济世思想,清贫一生却实在也没多少的贡献,他与那个政治体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别人都在“阴阳”两面,在官场谈笑风生,他却能始终坚守令人敬佩。另一个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是李贽,看起来颇有魏晋之风。他不愿被官场被道德伦理所束缚,可他依然逃脱不掉那个时代的局限,他依然还是信奉孔孟儒教,他的思想或许在当时是另类但与西方早期启蒙思想相比还是属于儒学之列。
纵览全书,首先,明朝本质上是由数不清的农村合并而成的集体,以农业为基础,以道德伦理代替法律,以松散的社会组织扼杀新的技术。其次文官集团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形成巩固的政治集团,联合起来皇帝也要忍让几分。其三,两位首辅迥异的行政风格使其命运十分不同,并不是全赖个人原因,这与官僚体制政治上十分保守不无关系。
相比英国13世纪就发生大宪章运动限制王权,继而光荣革命君主立宪,中国在政治上的保守可见一斑,历任改革者也只是缝缝补补为之续命,直到1840年的炮火,1894年的甲午海战,然而那已是两百多年以后的事了,和万历十五年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