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斯通纳》读后感_1300字

2019-09-01 01:26:46 读后感

《斯通纳》读后感1300字

威廉·斯通纳是1910年进的密苏里大学,那年他十九岁。求学八个春秋后,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拼杀犹酣的时候,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拿到母校的助教职位,此后就在这所大学教书,直到1956年死去。他的职称始终没有升到助理教授以上的级别。修完他的课后记忆犹新的学生寥寥无几。他死后,几位同事向学校图书馆捐赠了一部中世纪的文献手稿,权当对他的纪念。

上面这段文字是小说的开头,是对斯通纳一生的概括,毫无传奇可言,甚至是失败的一生,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斯通纳,这样的人生是我们很多人一生的写照。但仔细回忆和斟酌书中的文字,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1.人生就是多个选择累积起来的过程,我们要有勇气接受和承担起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斯通纳由农学改为文学,他要有面对父母的勇气,也要有面对众叛亲离的勇气。

他选择了伊迪丝做为妻子,就要为婚姻的不幸而承担后果,他从不抱怨,只有把精神寄托在文学的研究和憧憬上。

斯通纳似乎从不按照常规出牌,一战来临,他的两个好友都决定去战场,而他选择留下了继续做助教,他忍受着学生们异样的眼光和鄙视的神情。

他也是一个失败的父亲,他放弃了对女儿的教育,由伊迪丝传承她母亲的教育方式来教育格蕾斯。格蕾斯未婚先孕,逃离了这个家庭。这是格蕾丝不幸的开始。

他爱上了凯瑟琳,这一生他唯一的爱情,可是因为事情败露,学校要开除凯瑟琳,他选择了放弃。他似乎生活在幸与不幸的边缘,这个界定就是他的选择。

2.最终衡量人生的是直面自我的勇气而非在世人面前所展现的自我的能力。做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比做什么重要。
他冷静、理智地沉思起自己这辈子看上去似乎难以回避的失败来。他曾经希望拥有友谊和友谊的亲密,这可能会让他在人类的竞争中支撑下去。他曾有两个朋友,一个他知道时已经无谓地死去,另一个此刻远远地退缩进生活的序列中,乃至……他曾想得到那种唯一性,以及婚姻平静、持续的激情。他也曾得到过,但不知道如何处理,然后已然死亡。他曾经想要爱。他拥有了爱,然后又放弃了,把它释放进混乱的生命潜能中。凯瑟琳,他想。“凯瑟琳。”他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但他知道,他永远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一个冷漠的人。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找过妥协和无关紧要的攻击性消遣。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
他模模糊糊回想着自己念念不忘的失败——好像它有多重要。此刻,在他看来,这些想法太平庸了,太不重要了,与他曾经度过的生活相比太没有价值了
一种柔软感缠在他身上,一种倦怠感爬上他的四肢。一种他自己的身份感忽然猛然袭来,他感觉到了这个东西的力量。他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
最后借用周国平的一段话做结束语: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生活,一切外界的诱惑与热闹对于他就的确成了无关之物。你的身体尽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成为你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