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_2400字

2019-09-20 14:58:37 读后感

《八万四千问》读后感2400字

是一本面向初學佛學者的常見問題Q&A.
筆記
关键词【因缘】【修心】【宗教】
▫️佛教的一個根本世界觀:「因緣」
一切的呈現,都有其因緣。
‘我們的心识,是最大的一個因。’
▫️「因果」概念與命運的改變:
⭐️佛教並不认为人们的命运是已经被某种超越人类的力量所安排好的,而是依然取决于因缘。
⭐️值得反复思考的举例⭐️佛教的见地是这样的:好比扑克游戏,开始时你总是有机会选择不发牌或者不玩牌;然而一旦牌发了,也开始玩了,你就得遵守游戏规则。
另一个例子是,你总是可以选择不去煮蛋,即使开始煮了,你也还是有机会选择不去煮完。但是一旦蛋已经百分之九十九煮好了,就很难让它只煮到百分之五十,因为你已经创造并调动了将会产生结果的某些因、缘和行为。
所以佛教徒不会同意,是某个人或某种超自然的因设计了命运,并且在很早以前就事先确定了结果。事实上,你有能力去拥有你想要的那种命运,这取决于你自己。所以可以说,因缘既是自由意志又是命运,但是在这里,命运应该理解为某些我们以前创造的因缘的结果,而不是被我们控制之外的力量所提前决定的。
无明的持续的习性看上去无处不在,感觉几乎像是命运,但事实上并不是。我们感觉那是命运,只因我们拥有某些习性已经很长时间。事实上,被认为是所谓“命运”的一切事物,都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无明制造的。然后我们忘记自己创造了它,很久以后,我们认为它是不知怎么就随意发生的“命运”,认为对此我们不会受到责备,也不需要担负责任。
▫️书里有很多提问的格式是“佛教是如何看待##社会问题的”。答案基本是要看本质,看心。比如:追求财富和成功,不是问题,对财富和成功的贪婪与执着才是问题;对人是否可以严格甚至偶尔发火?必要的时候当然是要做的,善良不等于软弱,但重要的是反思这里有多少是来自于自己的无明、贪心与盲目。事情本身永远不是问题本质,佛教的教法看的是心识。
▫️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修心。
⭐️心是可被训练的、可被调伏的。心可以被调伏,因为心是个副产品—— 它是种复合的现象。
⭐️所以我们的嗔恨、僵硬的心识、关于敌人的概念等等,都是训练的副产品。我们被训练成易怒和猜忌的,这是我们如此擅长此道的原因。所以,这些训练和倾向当然也能够被翻转,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心训练得仁爱、善良而慈悲。
修心的本质,或者更加准确地说,修心的目标,是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在此刻,是心在持续地把假的和幻化的事物信以为真。那被称为错觉,可以通过修心得到解除。
⭐️如何修心呢?我们必须学会专注,长时间地专注。这是让心调柔的关键。
关于宗教的教育意义
因为几大宗教最根本的共性是教人向善,这总使我思考认为如果一个群体能有宗教信仰,向善的人会更多,道德缺失的现象会少一些。倒不是说有信仰的人一定都是善良的好人,的确不是这样,但宗教信仰会从人的根本恐惧上给人一种来自内心的约束,行善也会解决人们的一切真切的关于生命的担忧与恐惧,这是宗教的力量。宗教真的是人类最宝贵的文明之一呢。
《四万八千问》仁波切的话:
1⃣️孩子们知道我们有一种叫做“心”的东西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我们一直忽略它。美国的学校教这个吗?中国的学校教这个吗?生物学和解剖学教给孩子们的仅仅是大部分人有两只脚、一个鼻子、两只手,每个手有五根指头。但是有一种东西叫做“心”,实际上它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2⃣️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的教育都是为活着而做准备。前面你问到过幼儿园和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我认为死亡应该是从一开始就教给孩子们的最大课题之一。
⭐️关于人心与生命,是教育最先应该教给孩子们的东西。⭐️
关于中国的“信仰缺失”
仁波切观点:(还是值得思考的)
「事实上,如果中国人能够用心地保持文化传统的话,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不同,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她有着真正良好的价值基础。中国人应该珍视儒家的价值,但佛教和道家的智慧也不应被抛弃或遗忘。现在,有很多的传言和证据表明中国人正在变得非常物质主义;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和事情发生,尤其是面对地震或洪水等灾难时,人们帮助他人所付出的努力让人惊叹。这表明中国社会始终有一种人文精神的存在,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培植它,例如把这些内容放进学校的教科书里。」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仁波切的话:反复思考呢
「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当你说“被科学证明”,你总是在说一件有心智参与的事。当你说我们在证明,是有人在向另外的人的心智证明。无论我们研究的是什么,证明或者不证明总是发生在心智的范围内。所以,到头来,是你的心在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对于我来讲,宗教和科学同样是迷信。
科学的定义是:“围绕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行的关于物理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结构与行为的系统研究,而进行的智力上的和实用性的活动。”如果是这样的话,佛教徒会非常肯定地说,佛教正是科学——两千五百年以前被教授的,通过对现象的系统研究、实验和观察而进行的科学。
重要的是,人们要知道,大约在爱因斯坦发现时空是相对的之前两千五百年,佛陀已经告诉我们,时空是相对的。在科学世界对万能的造物主提出批评之前两千五百年,佛陀已经告诉我们,没有造物主上帝的存在。
佛教徒相信事物从不随机出现,而是总有着各自的因缘,这也肯定就是所谓当代科学世界的核心方法。我只是想说,在佛教里,关于因和缘的观察比当代科学更加深入、更加内在,因为和当代科学家不同的是,佛教徒的主要兴趣不在对外部现象的强调上。」
有些书是否读的进去,要看每周每天的心情。但这类书我依然可以读进去、听进去。就像耳边的声音不断提醒自己,每天的生活都是一种修行,不管是不是宗教意义上的,我依然可以探索净化自己内心的修行。毕竟哪里说过,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专注于自己内心的净化,就是为人类的进化做出了贡献...我们总有很多的烦恼和疑问,看了这么多书,其实答案依然不在书里,更不在外界,而在自己的内心。希望自己每天都少一些无明,多一些平静。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