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日记》读后感_900字
《清华园日记》读后感900字
长风破浪会有时
读季老的第一本书是《中国精神·中国人》,当时的感觉是“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年龄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变的真诚淡泊,季老和杨绛先生都给我这样的感受,我敬佩真诚的人。
这本《清华园日记》记录了季老的大三和大四生活,使我有缘得以一窥“大师”的大学生活,为自己提供了一种对照和激励。而且,从真实性上讲,日记比个人传记更具有借鉴意义。我愿意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我所看到的季羡林的大学生活“读书”(大量的买书、借书),“写作”(频率约为每周一篇,多次投稿),“体育运动”,“聊天”。在长达几百页的日记中,读者所能获取的感受不是至深至明的道理,而是如流水般的熟悉的日常生活。因此对于缺“维生素”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不是维生素片,而是一个个普通的水果。我们需要学会咀嚼,品味。
使自己解脱于科技的奴役。看完这本书后,我会觉得季老的大学生活很单调。仅仅用几个关键词就足以概括,这当然是和我今天所经历的大学生活相比。显然我们依托现代的通讯技术,视野的以开阔,但似乎又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为科技所绑架。看到书友说“如今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分心”,我也在反思自己每天无数次的打开空间、朋友圈、微博究竟是何缘故。如果自己的思维一直停留在浅层,如果自己的专业学习不够精深,那么这些现象与手机的关联性又有多大?
兴趣所向,持之以恒。季老曾和我一样讨厌专业课的考试,枯燥乏味,缺少思辨性。他有自己的兴趣,阅读大量的中外小说,并不断奔走于买书、借书的路上。在与朋友谈天论地中深化自己的认识,并通过写作将内心思想化为具体化的文字。我觉得,这样的一个连续过程有效的提高了他的文学素养。于我而言,法学即是一种兴趣,奈何在深化学习时总是不得心应手。前段时间爱看法学论文,但这种学习模式又与学业安排、司法考试有冲突。曾经有所怀疑自己的兴趣,但看过季老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后已经明白,平衡自己的生活,兴趣所向,持之以恒,终有所成。
野蛮身体有益文明精神。我性格偏安静,不习惯运动。不过我得承认,兴趣是在一次次尝试中建立的,没有尝试就没有兴趣。我得增强体育锻炼了。
记于归家列车K1102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