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_800字
《蔡澜旅行食记》读后感800字
《蔡澜旅行食记》【蔡澜】
一方水养一方人,蔡澜也会有他吃不惯的菜系,当吃到他不喜欢吃的,他也会说不好吃,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去对食物的探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口味,他能写出来的食物,是他个人的体验,忠实于他的自我,我倒是觉得有机会都可以试试,但试无妨。
食物再好也需要量的克制,浅尝即止,蔡澜的这个观点很是认同。吃,是一件既感性,又需要理性的事,只是对爱吃的食物没有节制的吃,对不爱吃的食物拒绝吃,都会少了感性和理性,吃少一点,吃好一点,浅尝就好。
很多时候,美味是因为加上了情感和记忆的分数才变成美味,所以,或许它感动了你却感动不了我,感动了我却感动不了你。情感加分,食物也变得特别美味,很大程度上,写旅行、美食的文字其实是很私人的体验。
看过蔡澜四本书之后,大致了解了他写作的路数,很多人评论很淡,如同流水账了无生气,毫无文采飞扬笔下生花,写出的文字平淡无味乏善可陈也能算才子?不过在我看来,这种风格就是七十多岁的“顽童”在讲故事,通过讲述他对食物的评价,配菜的理解,烹制的过程,食材的获取,这种对饮食的态度来体现他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人生态度。与其说是在看他的旅行食记,不如说是他泡上了一杯陈年普洱茶,喝着茶,娓娓道来他经历过的一些故事。
忠实自我,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年轻时,很多时候付不起忠实的代价,而委屈求全;真到了一定的年纪,也会付不起不忠实的代价,这样的自我,需要很多积淀才能达到。
生活的真谛也许不在于懂得多少道理,经历过多少苦难,而是要将所有的不如意都放进自己的心里,活成自己的精彩才是大智慧。当大家都在羡慕别人的生活时,我们是否也曾想过被别人羡慕着。生活像镜头,有实景也能虚化,也像滤镜,能过从平淡的取景框里透出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