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女王的悲剧(玛丽·斯图亚特传)》读后感_1100字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玛丽·斯图亚特传)》读后感1100字
精彩纷呈!惊心动魄!历时十几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传记,过瘾!斯图亚特女王的形象直到最后一页才彻底完整。因为茨维格在书中的每一页都在不断丰满着这个人物形象。王权、尊严是玛丽的骨架,缪斯、浪漫、骑士、冲动、炙热、情欲是她的血肉。这部传记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血肉丰满、性格多面的君王。一方面她视王权为她的生命,一生试图紧紧抓住天赋王权,一方面却又随时可以为了她倾心的男人,随便拱手让出君王之位;一方面她穷其一生为了多一个王位和伊丽莎白女王相争相抗,一方面却完全没有把任何聪明才智和精力放在治理她的国家,照看她的子民身上。她天生充满了力量和勇气,可是只有在生死关头她才会运用它们。更多时候她只是听凭冲动的摆布,不能把需要坚守的坚持到底。
茨维格不仅描绘了一个多彩的斯图亚特女王,而且还奉献给我们同样精彩的伊丽莎白女王形象。她们二人就像是照片中的前景实景和背景虚景一样,即相互映衬,又相互补充。伊丽莎白女王的处心积虑、圆熟的政治手腕,犹疑虚伪的性格更衬托出了玛丽女王的率直、浪漫和冲动。虽然玛丽有着更多凡人的令人喜爱的品性,但毕竟由于她过于看重自我,把所有精力、时间都投注在自己身上(至少是25岁之前),而伊丽莎白女王却把她的身心全部投入给了她的王国,所以最终斯图亚特女王只能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悲剧英雄,而伊丽莎白女王才是史册中的伟大君主和政治家。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纵使有天赋君权,君主气度和才能,一位君王也要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在两位女王鼎立的时代,正是漫长的中世纪黑暗刚刚结束,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罗马教廷和以英国为代表的基督新教展开了殊死搏斗。此时,伊丽莎白女王代表的是先进的、进步的力量,因此赢得了民众的支持,而玛丽女王代表的是被时代抛弃的天主教落后势力,即使她竭尽全力维护,也难以避免江河日下的结局,直至最后自己成为殉葬品,而伊丽莎白女王却成为开创英格兰强大新时代的一代伟大君王。
茨维格不愧是人类心灵的写手。他在浩繁的史实中条分缕析,深入探索玛丽的内心世界,一步一步塑造出了这样血肉丰满、打动人心的女性形象,而不是干瘪乏味的女王陛下。同时,也让读者在艺术享受的过程中,了解了英格兰、苏格兰合并前的十六世纪,欧洲各大强权国家在宗教改革发端,新教派崛起时的沉浮盛衰历史。
如果一本书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带给你身心的愉悦,引发了你的思考,还能给你的生活提供一些小小的启发借鉴,那花在这本书上的时间不啻就是得到了超值的回馈。这本传记就是这样一本物超所值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