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卡耐基魅力口才与演讲的艺术》读后感_2500字

2019-08-01 09:47:31 读后感

《卡耐基魅力口才与演讲的艺术》读后感2500字

富有盛名的书籍,尽管很多干货已经成了老生常谈,被其它书籍反复引用,但本书叙述得更有条例、更为生动,仍然还是值得阅读的。一个人最强的是接纳情绪、调控情绪的能力,在演讲中也是如此,这也是本书的亮点、着重点之一。

“本书的内容大致可概括为:
①任何伟大的演讲者,或者成功的演说家,都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面,也就是说肚子里得有墨水,否则一切犹如空中楼阁,无从谈起。
②任何演讲都要有真情实感,要知道听众到底需要什么,更要知道自己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最终目的,否则这个演讲就是空洞无物的,就是没有任何存在意义的。
③任何演讲都要紧扣主题,要开门见山,切忌拖泥带水,要从一开始就把听众的注意力聚拢过来,要提起听众的注意力,要有代入感。
④除了即兴演讲之外,做其他演讲都要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不要让自己在演讲台上手忙脚乱。
⑤即兴演讲考验的是一个人的临场发挥能力,更是知识储备的检验,一个好的即兴演讲,一定是综合知识的即时调动聚合,而且不能泛泛而谈,即兴演讲讲求短小精悍,言之有物,主题明确而单一。
⑥理论上讲,除了哑巴,任何正常人都有做好演讲的能力,只要按以上步骤勤加练习,锲而不舍,终会有进步!
总之,任何伟大的演说家,都不是天生的,都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眼前的困难,敢于面对一次次的尴尬和窘迫,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勤于思考,善于学习,把演讲看成一种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事情,甚至事业,只有这样,你才能距离一个成功的演说家越来越近,仅此而已!”

在同事朋友中主要沟通工作和明星八卦,不要对类似政治、宗教等公事大事发表观点,因为人们往往将观点与自己不同的人视为异类打入另册。发表的与工作无关的观点一多,就极易被大多数同事、朋友打入另册,人为给自己增加了大量阻碍。
如果要发表观点,则尽量以演讲和写作在非熟人圈进行,这样反而能获得大量正面作用。所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尤其是革命性、颠覆性的政治家如马、恩、希特勒、列宁、陈独秀、毛当年均是报纸杂志畅销书作者,通过书刊公开的政见使其从全国范围吸引了与其志趣相投的同道中人,为其建立自己的团队,形成自己的队伍打下了基础。
特朗普相比其他革命性政治家,缺乏公开、系统表述个人政见的书面作品,因而无法聚集能够贯彻其个人政治意图的行政团队,这是特朗普的重大短板。特朗普疯狂发送推特,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能够跟他人有效地沟通,并影响他人的选择,赢得合作,是那些想求得更高职位的人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一旦你致力于做成某事,这常常意味着跳出你自己的舒适区,而投身于你本不喜欢、或者竞争压力大的任务。
演讲如此,一切事情均如此。
第一个事实:害怕在公众面前说话的并不止你一个。一份关于大学演讲课的调查指出:大约80%至90%的学生在开始上课时,都害怕上台演讲。我想在我的培训课程刚开始时,这些成年人的恐惧指数大概要达到100%。
第二个事实:上台演讲有恐惧心理并非一点儿好处没有。在不同的情况下,人天生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因此,即使你的呼吸变得急促,心跳加快,你也无须紧张。这是你的身体调整到迎接挑战的生理状态。如果这个尺度把握得刚刚好,那你的思维就会比平时更灵敏,反应更快,语言更加流畅犀利,一般来说,会比在普通情况下说得更好。
第三个事实:我曾听到很多职业演讲家说,他们从未彻底摆脱上台的恐惧感。每一次演讲之前,他们都会害怕,直到三五句话过后,才能消除这种感觉。宁愿做赛马,也不做驮马。作为职业演讲家,他们自嘲说自己就像冰冰凉的黄瓜,脸皮要够厚。这也是他们必须比常人多付出的代价。
第四个事实:你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的主要原因是你还没有习惯当众说话。罗宾逊教授所著《思想论》一书中说道:“恐惧来自无知和陌生。”大部分人对当众演讲一无所知,因而心存恐惧。刚开始练习演讲,要比打网球或者学驾驶更加艰难,因为你要面对一系列未知的情形。要想改变这种境况,唯一要做的就是勤加练习,当你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时,你就能体会到当众说话是一种快乐、享受。
即使你有精力将演讲稿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背出来和讲出来的东西,观众听起来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那么,什么是准备演讲的正确姿势?
不是写词再背词,而是 Re词,即 Rehearsal 的简称,演练。
也就是说,大主题不变,具体说法随时调整。不强求每遍说得都一样,而是按照相同的大纲和当时的感觉,一遍一遍多次练习。
如果用背词的方法准备演讲,很容易背着背着就卡在一两个词上了,就像背课文一样,一处想不起来,后面的内容全堵在那儿。
相反,把要讲的几个主题和整体脉络简化成重点词记忆,写在提示卡上,练习几遍之后,能把口条捋顺,大概意思说清,就是一篇成功的演讲了。
想想看,平时说话,我们不就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不去死记硬背,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忘词。

即便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背诵了很多遍,当我们面对听众时,也难免会遗漏一些,就算通篇一字不落,我们的演讲听起来也会很机械、不自然。为什么?因为你是在背诵演讲稿,是出于记忆,而非发自你的内心。平日里,我们和人聊天,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会刻意地注意修辞、造句。为什么到了演讲的时候,就不能这么做呢?

类似公职人员的结构化面试也能发挥类似作用。

一种益智游戏,在两年的时间里,查理·卓别林、玛丽·皮克福和他几乎每晚都玩儿。这不仅仅是游戏,也包含演讲技巧里最困难的练习——站着思考。根据费班克写的文章,这个“游戏”这样进行:我们每个人各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一个题目,然后把纸条折起,混在一块儿。一个人抽出题目,要求马上站起来用那个题目说上一分钟。同一题目只使用一次。一天晚上,我抽到的题目是谈“灯罩”。如果你以为容易,不妨试试。不过,我总算过了关。重要的一点是,从我们开始玩这个游戏以来,我们都机灵多了。对于各种各样的题目我们也有更多的想法。但是,更有用的是,我们都学会了在瞬间就能根据任何题目收集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我们学会了怎样站着思考。有时在我的学员的训练中,我会经常请我的学生起来即席演讲。经验告诉我,这种练习有这样两个作用:第一,它可以增强班上人的信心,相信他们能够站着思考;第二,这种经验让他们在做有准备的演讲时,更不慌不忙,更有十足的信心。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