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_2700字

2019-09-02 00:36:16 读后感

《我这一辈子》读后感2700字

《微神》

几乎很少完整的去读过老舍先生的作品,虽然之前也看过一些《骆驼》《茶馆》的一些片段,但是仔细完整的去阅读哪一篇文章是没有的,今天算的《微神》个例外,因为我不仅很仔细的读了,还反反复复的仅一个上午就看了好几遍遍。

有这么好看吗?每重看一遍我都会问自己一次。其实我也说不出口它哪里好,但是还是会忍不住一遍遍的重看。

最开始发现这本书的时候几乎可以说完全是被书名《我这一辈子》吸引的。倒也没有像其他人觉得的那样,以为这本书是写老舍先生的平生,我看到《我这一辈子》这几个字时脑海里最先跳出来的是一首歌——《像我这样的人》。

这首歌我想大多数人应该是不陌生的,歌出来没多久就被很多人争先转发传唱,也算得上是洗脑神曲了,里面的歌词“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几乎句句直戳内心。

我喜欢它的歌词,也喜欢它的曲调,也因为它我才开始关注它的创作者,大概算是因为这首歌粉了一个歌手吧,毕竟我还因为想要听更多他的作品追完所有期的《明日之子》。

其实,说了这么多的废话作为铺垫,我也只是想要表达我看这本书基本是源于偶然,佛学上也叫缘分。总之不管是什么,我都是很庆幸能读一读这篇文章的。

这篇文章有很多的伏笔和反转,没有完全读完是不容易发现的。

看这篇文章时我一个人呆在一个机房,因为周末,加上下雨所以病人并不多,偌大的房间便显得有些空荡荡的。没有病人的空闲偷看几眼闲书便是最好的打发时间方式了,加上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也格外应景。但是不管是怎样的环境,内心浮躁的我始终对散文什么的没有多大兴致和耐心,而文章的前几段作者的一大堆描写也让我总感觉是在看一篇优美的散文,所以我常常看几行跳几行然后又回头再重看一遍,就这样一个开头反反复复的看了几遍。

我这样看这篇文章是因为它不好吗?当然不是,如果它不好我直接放弃便好了,实在没有什么必要去反反复复的看,而且如果因为这样就放弃这篇文章,那就实在太可惜了。说到这里我便不由的想要称赞下老舍先生的文笔了,就算只是简单的景物描写也写的十分精彩,让我这种从来静不下心看散文的人也耐下性子来看。

而当我正打算把它当成一篇散文看时,“这次我决定去探险”短短的几个字却给文章来了第一个大转折。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过这会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没有想到老舍先生笔下的爱情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以前大家都说“我爱你”最美的表达方式是“今晚的夜色真美”,而老舍先生笔下的爱情也美的丝毫不逊色于它。

“我的心跳起来了……因为我认识那支修着白花的小绿拖鞋”。很简单的描写,但是就算透过这样简单的文字我还是仿佛能看到一场期盼已久的重逢。所以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心也突然跟着“砰—砰——”的剧烈跳动起来,仿佛那个即将见到久违的恋人是我一般。

“听见我来了,她像燕儿似的从帘下飞出来;没顾得换鞋,脚下一双小绿拖鞋像两片嫩绿的叶儿。她欢喜得像晨起的阳光,腮上的两片苹果比往常红着许多倍,似乎有两颗香红的心在脸上开了两个小井,溢着红润的胭脂泉。”

“我最爱看她家壁上那张工笔《百鸟朝凤》;这次,我的眼匀不出工夫来。我看着那双小绿拖鞋;她往后收了收脚,连耳根儿都有点红了,可是仍然笑着。我想问她的功课,没问;想问新生的小猫有全白的没有,没问;心中的问题多了,只是口被一种什么力量给封起来……”

“我的眼盯住了她的。她要低头,还没低下去,便又勇敢地抬起来,故意地,不怕地,羞而不肯羞地,迎着我的眼。直到不约而同地垂下头去,又不约而同地抬起来,又那么看。心似乎已碰着心。”

这几段文字描写都是我极为喜欢的。看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真切的看到恋爱中的少男少女见到彼此时的雀跃,以及眼里藏不住的满满的情谊,和那种那种欲说还休的心思。少年时期的爱恋大多都是这般纯粹真挚的吧。

然后,你以为这是一个幸福的爱情故事?当然不是。“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宣告着这美丽的爱情必将夭折,所有的美丽或许只是让人觉得不甚真实的梦而已。

她做了暗娼。

不管是因着什么原由,会让自己甘愿堕落到沦为暗娼,并且不以此为羞愧的女人是不会让人怜悯的吧,何况她明明可以通过教书或者其他方式养活自己的。然而不管她变成怎样,“我”对她的爱恋如初,“我”试图让她答应和我在一起生活,而她却用“打胎而死”这种并不光鲜的死法彻底的离开。

看到这里我有些难过,难过曾经那样的妙人儿竟然最后只得了这样一个悲惨的下落,也难过文中“我”的一片痴心错付给这样一个人儿。而让我更加难忍的是悲愤,为她的自甘堕落。

原本故事到这里结束也算完整,但是故事的高潮却才刚刚开始。“我”与她在梦中相见,她告诉了我她死前的光景。其实她又何尝愿意沦落为暗娼呢,可是在那样一个“吃人的社会”她又摊上了一个抽烟(鸦片)的父亲,所以她只能选择把爱藏在心中,因为她深恐肉体死了,她对“我”的爱便不存在。她宁愿拿肉体挣来的茶饭来营养着爱。如果她不是因为爱“我”如此之深,她又怎会沦落到这样的地步?

至于她的死亡,也并不是简单的打胎而死,也是因为她想要保留在“我”心中的最后一点美好而选择的自杀。所以其实她一直都是曾经那个她,骄傲而又真挚,不是吗?

梦里她和“我”做了最后的告别。

当太阳西斜时,“我”从梦里醒来看到远处几个白衣人,后面跟着一口棺材。其实“我”是一直等在那里,为了和她告别也为了送她最后一程的吧。

到这里全文就算结束了,但是回过头来再看一遍才开始明白前文那些美好的景物描写中为什么远处的鸡声是悲惨的,为什么那黑的背景是恐怖的,为什么“我”会说室中的一切是“人”的,假如外面景物是“鬼”……其实所有的这一切无不透露着最后的悲剧,而通篇文字其实也都隐藏着浓密的悲伤,尽管前半段写的十分轻松欢快。所有的悲伤都是直到最后一刻才全部爆发,并将之前埋伏的悲伤也全部引爆。

所以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吗?表面上看应该是吧,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作者对这个社会的悲鸣的呢?一个吃人的社会,一个逼良为娼的社会!而最后姑娘告诉“我”其实她是自己杀死了自己,为了能在“我”心中永远的青春,永远的住在“我”的心里,这其实也似乎暗示了为什么老舍先生在文革的屈辱里会选择自沉太平湖吧!——宁愿清高自傲的死去,以保留在人们心中最后的美好,也不愿在屈辱悲愤里苟且!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