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正文

《莫奈和他的眼睛》读后感_1400字

2019-09-14 20:56:43 读后感

《莫奈和他的眼睛》读后感1400字

听闻这本书的纸质版有图,莫奈们的故事进展着,附着的画也跟着变化,加上作者的描述,想来这段时期绘画风格的发展和莫奈对“真”的追求都会清楚不少。

这本书虽然与此前读过的梵高传都是以个人为主线,但作者的出发点不同(个人的揣测)所处的时代不同,使得行文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莫奈的一生,可以说是印象派发展历程的写照。像一粒种子,从一个芽的从初生、再到野蛮生长、最后长成参天大树,并生出许多新的枝桠。

所以这个过程有许多革新者,有许多莫奈们,初读会被涌来的大批本不怎么熟知的人名吞没,外国人的名字本不怎么好记,若是在强迫症一点,硬是要记住每个人的全名,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但还好,拖了这么久,终于还是看完了。几近结尾,才对这群可爱的艺术家的作画风格和名字熟络起来。

从文中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没有标准范式。就如之前所说,没有对与错,只有喜欢不喜欢。

你喜欢罗马的建筑风格,我喜欢哥特式,他喜欢巴洛克,没关系啊,虽然在罗马时代,其他的异类建筑都未被承认,但经过时间的沉淀,人们终于发现,事物是变化的,因为建造事物的思想和精神也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终于承认了“变”的必然性。我想,在接受新事物时,这是至关重要的吧,之于建筑,也之于画作。

或许正是因为没有绝对的对错,这自带自然气息的领域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狂放不羁,一心只追求自我的艺术家,不论是画画、音乐、文学创作或者软陶工艺等等,自由的人扎根在自由的天地里,作为旁观者,也不禁为此感动落泪,为此欢欣鼓舞。把生活活成他本该成为的样子。

第二,马丁·伊登。

马丁·伊登是一位喜欢的作家杰克·伦敦的笔下人物,也有说法,杰克·伦敦写的就是他自己——穷困潦倒时,女朋友跑了,付不起房租,孤孤单单,对影自怜,因为对生命的珍视,不愿违背,却被生活打败,可就当真的对生活的愤怒快要冲破极限时,它却送你做云霄飞车,一路高歌猛进。马丁·伊登说,在我没饭吃的时候,没有人记得我,当我可以饱饭的时候,你们却天天上门请我吃饭(要是第二次看到这段就跳过哈,想来因为印象太过深刻,总是翻来覆去的用来举例)。

但莫奈好像还好,至少现在看到的,没有那么的曲折,或者是传记类不如小说描述的精细,莫奈穷困时没有那么艰辛,即使明明看到妻子得肺结核看不起病,没有钱付房租不得不搬去更偏远的地方,也还是觉得还好;值得一提的是,在不被认可时的艺术评论人的攻击更让我难过,作品之于画家就像孩子,孩子在外受攻击,被讽刺的一文不值,怎不会难过?

但同时,我也庆幸,莫奈和伊登的共同点——在世时享受到了自己的名和誉。读至那段想起此前的梵高,不禁又心头一纠。

第三,艺术到底有什么用。

满足你在时空中的穿梭。不论是画作或是建筑。

张公子在结尾处的一段很是精彩,

于是在他死后,19世纪的阳光和灵魂,依然透过那双捕获一切、唤醒一切的眼睛,活在我们所见到的世上。

透过莫奈的眼睛去看他眼中的19世纪,这是我们最大的幸运。

最后,关于莫奈的眼睛。

自顾自生长,自顾自绽放,一不小心成了传奇。在顿悟之前的修炼,到拥有完整的眼睛,这段时间里莫奈是印象主义,晚期时被眼疾困扰,常常不得不在室内作画,因为经受不住户外的阳光了,当我还在为此遗憾时,莫奈晚期那些颜色轻盈飘逸、迷幻的风格却又成了抽象主义的前驱。

你说,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说:

莫奈啊莫奈,这双眼睛真是了不得啊,因为打从一开始你就是在用心啊。

对颜色的感知弱了,没关系,我还有感受和想象。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